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码异味是由糟糕的代码或设计问题引起的一种软件特征,严重影响了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在软件系统中,一段代码元素可能同时受到多种代码异味的影响,使得软件质量明显下降.多标签分类适用该情况,将高共现的多个代码异味置于同一标签组,可以更好地考虑代码异味的相关性,但现有的多标签代码异味检测方法未考虑同一段代码元素中多种代码异味检测顺序的影响.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排序损失的集成分类器链(ensemble of classifier chains, ECC)多标签代码异味检测方法,该方法选择随机森林作为基础分类器并采取多次迭代ECC的方式,以排序损失最小化为目标,选择一个较优的标签序列集,优化代码异味检测顺序问题,模拟其生成机理,检测一段代码元素是否同时存在长方法-长参数列表、复杂类-消息链或消息链-过大类这3组代码异味.实验采用9个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检测方法优于现有的多标签代码异味检测方法,F1平均值达97.16%. 相似文献
2.
3.
甲基硅酸钠作为石膏常用的防水剂,对建筑石膏与再生建筑石膏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测量了两种石膏的水膏比、凝结时间、强度、吸水率,观察了再生建筑石膏的微观形貌的变化,发现:(1)建筑石膏与再生建筑石膏2 h抗折和抗压强度、绝干抗折和抗压强度、吸水率分别为2.5、4.4、5.0、9.5、31.7%和1.0、1.9、2.3、4.6、62.0%,再生建筑石膏与建筑石膏相比,强度降幅为50%~60%,吸水率增幅为95.6%。(2)掺加甲基硅酸钠后,建筑石膏与再生建筑石膏的2 h抗折和抗压强度、绝干抗折和抗压强度、吸水率分别为2.1、4.0、3.6、7.9、25.7%和0.7、1.2、1.4、2.6、54.5%,再生建筑石膏与建筑石膏相比,强度降幅为60.0%~70.0%,吸水率增幅为112.1%。观察微观形貌,发现甲基硅酸钠可使再生建筑石膏的硬化体晶体间的搭接变差,造成其强度降低、吸水率增加,防水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4.
盐石膏的水化强度极低,需通过添加外加剂来改善盐石膏的强度,本文通过在盐石膏中单掺玻璃纤维、硅酸钠及两者复合来改善盐石膏的性能.结果 表明,单掺玻璃纤维提高了盐石膏的强度,在纤维掺量为0.20%时,盐石膏的性能较佳;单掺硅酸钠缩短了盐石膏的凝结时间,提高了它的强度,在硅酸钠掺量为3%时,它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较高;两者复合可显著改善盐石膏的强度等综合性能.分析表明,玻璃纤维像微钢筋一样穿插于石膏晶体中间,增加了晶体间的搭接;硅酸钠通过在石膏表面形成致密的硅酸钙层,使其硬化体结构变得致密,从而提高了盐石膏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铸造用水玻璃砂遇高温金属液作用而发生化学及物理反应,属硅酸盐体系下的高温反应。从化学反应原理出发,分析了硅酸盐体系高温下反应机制,探求了降低水玻璃砂高温残留强度的改性材料,从水玻璃改性和原砂改性两方面试验研究了改性粉末材料对水玻璃砂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当生成物为K[A1Si3O8](即钾长石)时,其熔点高、膨胀系数大,在高温下不易与水玻璃膜融合而形成均匀的陶瓷釉质膜,有利于改善水玻璃砂的溃散性。借助扫描电镜对改性与否的水玻璃砂高温残留强度砂样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盐石膏的使用性能,研究了硅酸盐水泥对盐石膏需水量、凝结硬化及其硬化体强度、吸水率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盐石膏的成分、硅酸盐水泥改善盐石膏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盐石膏的主要成分为无水CaSO4,硅酸盐水泥的掺入显著提高了盐石膏的强度,降低了它的吸水率,缩短了它的凝结时间,但却会增大它的标稠需水量.机理分析表明,盐石膏-硅酸盐水泥体系主要由二水石膏晶体、细长尖状的钙钒石(AFt)、Ca(OH)2和CaCO3等水化产物组成,AFt、Ca(OH)2和CaCO3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并填充到二水石膏晶体的孔隙中,使它变得密实,增强了石膏网状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它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真空高温微波炉对表面自身纳米化处理前后的Mg-Gd系稀土变形镁合金试样进行了粉末包覆扩散合金化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了由表层沿厚度方向不同变形层区的微观结构特点及微观组织细化特征,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条件下微波处理的合金化层的物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塑性变形层的微观组织和结构呈梯度分布,在试样表层形成了尺寸为10~20nm晶界清晰的纳米晶粒;微波诱导显著降低了扩散合金化温度,具有纳米化表层的镁合金在320℃实现了Al元素合金化;高体积分数的晶界和严重的畸变,促进了扩散合金化进程,且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纳米化处理的合金化层厚度达到未经纳米化处理的2~3倍。 相似文献
8.
酯硬化水玻璃再生砂循环使用后的性能变化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酯硬化水玻璃砂多次再生使用后,其Na2O含量较大升高、溃散性显著下降、生产厚大铸型(芯)时硬透性变差并出现蠕变现象的原因,探讨了再生砂性能变化后的应对策略。认为:研究开发适于干法再生水玻璃砂的改性水玻璃、对再生砂实施表面处理、对旧砂进行高脱膜率的再生等,应是解决酯硬化水玻璃砂多次再生使用后溃散性恶化问题的主要措施;而控制再生砂的含水量、适当增加有机酯的加入量、CO2气体补充硬化等,是增加型(芯)硬透性和克服蠕变现象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玻璃旧砂"冰冻-机械"再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水玻璃旧砂残留粘结剂的水溶性特点,进行了水玻璃旧砂“冰冻-机械”再生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测试了“冰冻-机械”再生水玻璃旧砂的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水玻璃旧砂“冰冻-机械”再生的工艺参数。采用较优的工艺参数对水玻璃旧砂实施“冰冻-机械”再生,脱膜率可达到43.1%。进行了液氮制冷连续“冰冻-机械”再生水玻璃旧砂试验,它与冰箱冰冻水玻璃旧砂模拟的“冰冻.机械”再生脱膜率相近;利用自然冰冻条件对水玻璃旧砂实施“冰冻.机械”再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进行,再生效果与实验室模拟试验相似。与其他常用再生方法对比,“冰冻-机械”再生的效果远远优于其他常用再生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课题组配置的超细复合粉末作固化剂,研究测试了超细粉末硬化水玻璃砂的性能特征,将它与目前大量采用的酯硬化水玻璃砂在性能上作了比较,并通过SEM对常温下和800℃焙烧后粉末硬化水玻璃砂样以及酯硬化水玻璃砂样的粘结桥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超细粉末硬化水玻璃砂工艺中,当水玻璃加入量占原砂质量的3%,粉末加入量占水玻璃加入量的25%时,砂样的常温强度比酯硬化水玻璃砂的强度提高约23%,残留强度降低约76%;粉末硬化水玻璃砂对水玻璃的模数敏感度不高,硬化过程中使用高模数水玻璃将显著改善水玻璃砂的溃散性和再生回用性能;粉末硬化水玻璃砂的抗湿性远远优于酯硬化水玻璃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