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渤海油田开采已超过20年,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加大单井注采强度,会进一步加剧其非均质性。为解决储层非均质性问题,特选定渤海SZ36-1储层性质和流体为模拟对象,通过室内实验确定淀粉胶体系范围,再对不同浓度组成的调剖体系进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以注入压力、含水率、采收率增幅等性能为评价对象,优化了调剖体系的配方为4%改性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硫酸钠。该调剖体系能较好降低储层非均质性,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2.1%,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海上稠油冷采开发技术是较为经济有效的一种开发方式,但因原油黏度高、水驱效率低等因素导致水驱动用程度低,大量剩余油未被采出。陆地油田实践表明,高效驱油剂可大幅提高洗油效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本文以此为研究方向,开展常用驱油剂的筛选与评价,筛选出一种适合于海上稠油开发的特殊性能的高效驱油剂,并开展现场试验,为油田增产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经过研究证明,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并不是提高洗油效率的必要条件。筛选出的高效驱油剂,即使在较高界面张力条件下,仍能起到高效驱油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聚合物和微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对微球和“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进行了微观结构观测,利用布氏黏度计对微球溶液、聚合物溶液和“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增黏性能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比了聚合物溶液与“聚合物、微球段塞注入”方式的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5天后的“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具有致密线网状微观结构。在微球质量分数不变时,“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黏度增幅随聚合物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在2 000×10-3μm2、3 000×10-3μm2和5 000×10-3μm2,渗透率条件下,与单独注入聚合物相比,“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段塞注入方式阻力系数更低,可有效控制注入压力;“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在具备良好注入性能的同时,封堵率与单独注入聚合物方式接近,分别为98.82%、98.40%和72.50%。  相似文献   
5.
6.
针对海上油田水驱开发层间矛盾问题,通过三岩心并联实验对比研究了弱凝胶、聚合物微球、CO_2泡沫和N2泡沫的调驱效果。结果表明:N_2泡沫和弱凝胶调剖分流能力较强;N_2泡沫能适应不同的渗透率,具有"平推"效果,低渗岩心采收率增幅大;弱凝胶压力升幅最大,高渗层采收率无明显增幅,跟体系很快绕流进入中低渗层有关;CO_2泡沫稳定性差,采收率增幅较小,但在高渗处出现了CO_2气驱的效果;聚合物微球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上某油田现场使用的化学生热体系铵盐和亚硝酸盐体系,建立了注入和关井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2个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排量和不同浓度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依据本文计算结果和研究成果,指导该油田实施了7井次化学生热技术解堵作业,取得了明显的油井复产增油效果,典型见效井平均日增油幅度高达728%。  相似文献   
8.
9.
渤海E油田为中等渗透率构造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注入水突进,产量递减严重。为解决矿场先导性试验出现的注入压力过高问题,对原有的聚合物微球产品进行改性优化,新型NM-2聚合物微球体系初始粒度中值下降26%,分散性提高75%,室内注入性实验表明其注入阻力系数低至1.50,矿场应用结果表明:改进后的NM-2型聚合物微球体系在中等渗透率油田可以顺利注入,并取得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作业后两个月增油量达到3003m~3,对于海上中低渗透率储层稳油控水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微球具有进行深部调驱的性能, 选用纳米聚合物微球与核壳自胶结微球进行室内实验, 对注 入段塞工艺、 不同类型微球组合注入次序与比例以及注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优化。结果表明, 相比高质量浓度短段 塞及低质量浓度长段塞, 中等质量浓度中等段塞注入聚合物纳米球工艺综合了以上两种注入工艺的优点, 可以在适 当的时间内获得相对稳定的采收率; 先注入核壳自胶结微球后注入纳米球对于中低渗地层进行深部调驱具有更高 的微球利用率及开发效果, 实验条件下两者的最佳P V数比为1∶1; 间隔注入工艺, 使得微球分布于更为广泛的地 层中, 对于前期形成的新的渗水通道可以进行及时的微球补充, 从而使得采收率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