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对城市生态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关于空间形态与生态关系之间的关系思考日益受到重视,着力于探求空间形态与街区外部空间生态关系的关联性。基于此,以大连市马栏河下游区段为例,分别确定空间形态特征及指标和生态因子特征及指标,通过实测所划分街区的生态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到各指标相关程度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要素布局和生态关系调节两个层面提出寒地滨水空间的优化策略及马栏河下游区段的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2.
3.
该文论述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与法治化的社会环境是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的实践基础,阐明了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实践的利益主体--政府、开发商与公众,并依据利益主体及城市设计师职能的不同,建构城市设计的实践平台.各利益主体与城市设计师组成城市设计实践团队,实践团队中城市设计师的作用在于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目前大城市纷纷在边缘地区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实际情况,以大连市边缘地区泉水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为例,借鉴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关于生发城市多样性的观点,该文提出在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大城市边缘地区内创造城市多样性的规划策略,包括增加首要功能,确保人流的存在;设计短街段,提供功能混合机会;保留老建筑,产生多种建筑样式;保证人流密度,生发城市的活力等内容,既要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最基本的"住"的问题,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氛围及更多的提升机会。 相似文献
7.
"在场"与"不在场"是人与物质空间关系的两个基本状态。一般条件下,主体"在场"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基本假定,即城市设计研究的是进入空间的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在网络社会下,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主体"不在场"参与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即是以网络社会下主体"不在场"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设计中人与空间关系的基本类型进行解析,然后分析网络社会下人与空间关系的变迁及主体"不在场"参与行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社会中主体"不在场"参与下城市空间营造的特性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填海造地逐渐成为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填海用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可以从填海工程中填海成陆的工程步骤层面来探讨,规划的要素包括填海用地的区位选择、填海方式及形态、功能设置和对外交通联系.其中,区位选择应考虑海岸带的综合条件、内侧陆地空间影响和外侧海洋环境影响三个因素;填海方式有接岸式和离岸式,填海用地形态应考虑曲线、小面积、多区块等原则;功能设置应以完善区域发展结构和集约布局为目标,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对外交通设置应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小城镇中心区适宜空间尺度的塑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引导小城镇建设的有序发展,塑造适宜的小城镇物质空间尺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小城镇中一。区的空间尺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市空间尺度内涵及小城镇中心区空间尺度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出小城镇中心区适宜空间尺度的塑造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