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旋流分离器内三维两相流场作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压力、速度、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等参数的分布。结果表明流体速度从中心沿径向逐渐增大,在旋流器壁面附近又逐渐降低,湍流动能、湍流强度以及湍流粘度均沿径向先增大然后逐渐减小,而湍动能耗散率的变化是沿径向先增大然后逐渐减小,在壁面附近急剧增大。同时对不同粒径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计算和讨论。计算结果表明,粒径较大的颗粒大多进入到底流口,而粒径较小的颗粒大多进入到顶部溢流口。而粒径为100μm的固体颗粒100%进入底流,与从进口面不同点进入无关。 相似文献
3.
暴雨径流氮污染控制复合沸石湿地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与藻类的大量繁殖 ,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严重。本文根据滇池流域暴雨径流污染物组成特征和土地利用状况 ,在对沸石吸附性能和内部孔隙结构研究的基础上 ,首次构建以沸石为填料 ,停留时间短 ,占地面积小 ,能高效去除溶解性氮的强化复合沸石湿地系统。利用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和物化、生物作用实现暴雨径流污染控制。室内静态吸附试验研究表明 ,沸石对NH+ 4 具有很强的选择吸附性 ,吸附容量最高者可达到 11 2mg/ g沸石 (6 0目 )。利用电镜扫描、X衍射谱图分析沸石样品 ,结果表明其内部孔穴发达 ,直径多在 5 μm以上 ,是很好的微生物载体。室内动态吸附试验表明 ,沸石本身粒径以及滤速、接触时间等运行参数对沸石对NH+ 4 吸附效果有显著影响 ;沸石对氨氮的吸收过程中存在动态的吸附 解吸平衡过程。通过构建并运行复合沸石湿地系统开展现场中试研究 ,试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高负荷暴雨径流污染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对暴雨水中NH+ 4 可快速稳定去除 ,平均去除率85 %以上 ,去除机理主要是沸石对NH+ 4 的选择吸附作用 ;对NO-3 -N去除效率随着原水中C/N由 1上升至 5 ,去除率由不足 5 %迅速升至 4 0 %以上 ,去除机理以反硝化作用为主 ,碳源是否充足直接制约系统去除NO-3 -N 相似文献
4.
针对顺倾软弱基底内排土场边坡的空间形态问题,以白音华三号露天矿为工程背景,基于刚体极限平衡与三维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了内排角度及内排土场发展至不同工程位置对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音华三号露天矿内排土场边坡滑坡机理为基底弱层在排弃物料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屈服,与排弃物料内部产生的滑面贯通,形成以剪切圆弧为侧界面、基底弱层为底界面的切层-顺层滑动;内排土场边坡参数为内排推进距离1 000 m,内排角度14°,平盘宽度67 m时满足安全要求;顺倾软弱基底内排土场边坡随着内排边坡角的减小及推进距离的增加,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近线性增加,且内排边坡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显著,据此可确定顺倾软弱基底内排土场边坡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5.
快速释放与充分利用内排空间是露天矿实现安全、降本、高效、绿色开采的重要途径。为解决横采内排开采程序的排土线布置难题,强化内排,对内排土场基底倾角、采场工作线布置等相关因素与排土线布置关系展开研究。兼顾水平、倾斜煤层露天煤矿,应用3Dmine软件,构建了内排空间利用最大化的采场工作帮、内排土场、端帮和基底的空间几何模型;在建立内排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工程条件基础上,推导了露天煤矿排土线布置的数学表达式,理论上揭示了采场工作线布置及边坡角、内排土场边坡角、基底倾角对排土线布置的影响规律,将此方法运用于某露天煤矿。研究结果表明:横采内排开采程序实现内排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充要条件为:基底倾角α小于内排土场边坡角βp;内排土场工作线布置方向θp与基底倾角α、采场工作帮边坡角βc呈负相关,与内排土场边坡角βp、采场工作线布置方向θc呈正相关;某露天煤矿横采区2023年计划采场工作线方向θc=90°,内排土场工作线布置方向θp=46.3°才能实现内排空间... 相似文献
6.
7.
8.
针对单一巨厚煤层露天矿土-岩复合边坡稳定性及空间形态问题,以新疆准东露天矿为工程背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露天矿复合边坡的稳定性及空间形态,分析了复合边坡的潜在滑动模式及稳定性规律,确定了采场与排土场的最大安全距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准东露天矿采场最终边坡角为34°,排土场边坡角为23°,排土场与采场安全距离为150 m时满足安全性与经济性要求;单一巨厚煤层露天矿土-岩复合边坡的滑坡模式为沿排弃物内部的圆弧滑动和以坡体出露弱层面为底界面的组合滑动;在岩体自身重力作用下,单一巨厚煤层露天矿土—岩复合边坡破坏形式为拉张—剪切复合型。 相似文献
9.
腐殖酸负载载体对菲的吸附能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腐殖酸的吸附作用对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产生影响。针对腐殖酸负载载体的吸附能效开展研究,利用不同粒径的玻璃珠(37~63、105~125、177~250和350~500μm)作为载体,从土壤中提取腐殖酸并负载其上进行菲的吸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菲在固液两相的分布规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粒径较小的材料(比表面积较大)负载效率高且整体吸附能力强。采用吸附能力系数与负载效率的比值评价吸附能效,表现为粒径较小的材料(比表面积较大)吸附能效反而偏低。本文为提高腐殖酸吸附能效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苯为石油类物质代表,针对腐殖酸负载载体的吸附能效开展研究,利用不同粒径的玻璃珠(37~63μm、105~125μm、177~250μm署口350~500μm)作为载体,从土壤中提取腐殖酸并负载其上进行菲的吸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