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Sol-Gel法制备5%(原子分数)银掺杂二氧化钛溶胶,并采用浸渍提拉法将其涂覆于氧化锆表面。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研究手段测试薄膜性能,采用抑菌圈实验和MTT实验评价其抗菌性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采用浸渍提拉法可在氧化锆表面制备一层均匀的Ag-TiO2薄膜,薄膜表面可见散在分布的Ag颗粒;经500℃煅烧后为锐钛矿TiO2,Ag掺杂可抑制TiO2晶粒的生长,并增加了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该薄膜在无光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抑菌距离达到4.5mm左右;细胞毒性为Ⅰ级,符合口腔生物材料的应用标准。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牙科用釉中掺杂以Pr_2(CO_3)_3、Fe_2O_3为着色剂的锆基色料及载银抗菌剂,制备具有抗菌性能的牙色外染釉,并为氧化锆基底试件上釉外染。观察上釉后试件釉面的表面形貌,测试釉面色度值、表面粗糙度、抗热震性等基本性能,并采用抑菌圈实验评价其抗菌效果。结果表明,掺杂后的釉料上釉外染后呈色均匀,釉面光滑平整,其色度值L~*、a~*值能基本覆盖天然牙色度范围,b~*值较天然牙偏高;色料及抗菌剂掺杂后釉面析晶量增多,晶体尺寸增大,分布更加密集,可起到较好的遮色效果;釉面粗糙度符合临床要求,釉料与基底瓷间适应性良好,可满足临床上釉外染需要,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金葡菌的抑菌距离可达到3 mm。 相似文献
3.
5.
以ZrOCl2·8H2O、EuCl3·6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ZrO2∶Eu3+发光粉体。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光谱仪对其微观形貌、物相和发光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rO2∶Eu3+发光粉体为分散均匀,粒径约为10nm的纳米晶。主晶相为t-ZrO2,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出现少量m-ZrO2。发射光谱为Eu3+在604nm和595nm处的特征发射,分别对应5D0→7F2和5D0→7F1跃迁。m-ZrO2出现导致ZrO2∶Eu3+对称性的下降,在610nm处出现发射峰。Eu3+掺杂量为8mol%时达到最大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