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下二门油田油藏地质现阶段研究状况,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为基础,应用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低序级断层研究技术、相控砂体预测技术对构造和储层展布进行精细刻画,识别出23个低幅度圈闭。应用综合评价技术对圈闭进行评价,发现11个有利圈闭,经矿场验证,证实8个圈闭为含油圈闭,对能够形成开发井网的油藏进行开发部署,投入开发后缓解了产量递减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江河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根据双河油田江河老区的构造特征及开发现状,系统分析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并对该区的增储潜力做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多种挖潜对策。利用这些技术,在双河油田连续多年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长期以来一直未取得大的突破。在对研究区石炭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源对比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泥岩、炭质泥岩、煤和灰岩;北缘烃源岩最具勘探潜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形成期次及其后期分布范围;露头区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实,石炭系烃源岩经历了生、排烃过程,油气成藏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北缘石炭系具有早期生烃、断裂输导、调整成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效果差异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二门油田H_2Ⅱ、Ⅲ、Ⅳ油组聚合物驱单元,原为一套开发层系,具有相似的油藏特征和开发历程。但其聚合物驱生产,在见效时间、含水率、产量变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从地质特征、采出程度、注来关系、注聚质量、现场管理等方面对影响聚驱效果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碳酸盐岩油田的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何准确评价油田产能,并对单井进行配产是碳酸盐岩油田开发的关键任务。以IMA油田为例,结合油田地质和动态研究,提出了对油田产能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即根据油田的裂缝、沉积相和含水特征,将油田在平面上划分了4个区域3个等级,然后分别配产。利用油田新投产的2口油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产能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的配产值和油井实际产量是比较匹配的。该方法对碳酸盐岩油藏产能评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介绍了层序地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理论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层序地层学经历了初期阶段、地震地层学阶段和现代层序地层学3个发展阶段。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陆相层序地层学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针对中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的特点,国内学者提出了陆相盆地“三面”(断层面、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控藏规律及构造(沉积)坡折带油气富集规律的层序地层学观点,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工业流程,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下二门油田中层系天然边水能量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二门油田中层系属于小型水驱开发单元,边水弹性能量异常充足,通过该层利用边水弹性能量进行水驱开发典型实例解剖,摸索出边水弹性能量水驱开发模式,指导同类油田或单元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微观驱油实验和数值模拟表明,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微观上剩余油主要以斑块状、网络状等形态分布于孔隙中.宏观上,剩余油主要以断层控制型、微构造控制型、压力平衡型、井网未控制型、沉积控制型等5种型式存在.根据剩余油分布,对下二门油田核三段采取了局部井网重组、注水结构调整和高速调整井优化部署等综合调整对策,采...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因储层非均质性强,导致产量差异大。以鄂尔多斯盆地某煤层气区块为例,采用测井、岩心、模糊数学、三维地质建模、生产动态资料、数值模拟等手段,形成了多约束含气量三维预测技术、多手段煤体结构预测技术、以及动静结合有利区三维预测技术。这3项关键技术开展的煤储层精细描述有别于以往的分析方法 ,研究成果得到了动态验证,较好地刻画了储层非均质性,并为煤层气井位部署、分区配产提供了地质依据,为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利支撑。  相似文献   
10.
针对致密砂岩气井缺乏合适的产能评价指标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产能评价指标---IC指数。运用格林函数与纽曼乘积方法,利用摄动方法消除了应力敏感系数带来的非线性,采用裂缝微元理论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利用理论模型对IC 指数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IC 指数曲线特征明显,可以有效区分常规储层和非常规储层。以苏里格致密气田苏6 井区为例,计算了Ⅰ、Ⅱ、Ⅲ类井的IC 曲线,与理论曲线相比特征比较吻合。该成果为致密砂岩气井的产能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