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用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证明新建的透光法测定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的实用性。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 造成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 于缺血后24 h 进行Bederson's症状评分和爬板、悬挂试验, 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和分析脑缺血梗死体积、脑半球面积、皮层及皮层下神经元密度;在大脑中动脉线栓手术前3 d和术前1 h 分别腹腔注射Pranlukast 0.1 mg°kg-1 或尼莫地平0.4 mg°kg-1, 观察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透光测定的梗死体积与TTC 染色测定的梗死体积、神经元密度密切相关, 与神经症状综合评分具有等级相关。Pranlukast 和尼莫地平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和脑半球的缺血侧/非缺血侧比值, 减轻神经症状和神经元死亡。结论:透光法结合神经症状综合评分法可用于小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定量分析和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评价。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梗死灶周围去极化、炎症反应及神经元凋亡等。几乎对缺血级联反应的所有环节都已进行过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和试验。许多神经保护药物在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中证明有效,但临床试验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本文就目前各类神经保护药治疗脑缺血的临床前期和临床试验的结果与进展作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