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化学工业 | 16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4篇 |
建筑科学 | 43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轻工业 | 3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3篇 |
无线电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uM1-1井由1口多分支水平井和1口采气的直井组成。该井斜井段短,井斜率在30°/100 m以上,主井眼和10个分支井段总进尺6182 m,98%以上在煤层中钻进,煤层脆、压实性较好,更易发生掉块。为满足钻井对井壁稳定性、润滑性、井眼净化以及煤层保护等的要求,采用钾铵基聚合物防塌钻井液进行充气欠平衡钻井,在钻进中保持钻井液有合适的粘度、切力,选用合适的注气压力和注气量以及当量钻井液密度;每钻完一个立柱坚持循环几分钟,上下划眼一次,并泵入CMC高粘钻井液,配合有效使用固控设备,尽量使井眼干净;复配使用粉末状固体润滑剂和液体润滑剂。该钻井液性能稳定,易于维护,悬浮携岩能力强,润滑性好,井眼畅通,保证了WuM1-1井安全、快速、优质施工。该井在煤层钻进中无阻卡现象,井壁稳定,没有出现井壁掉块或井垮现象,水平连通一次成功,10口分支井悬空侧钻一次成功,只用57 d即顺利完井,比该地区常规钻井快49倍。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有机泡沫前躯体浸渍工艺制备了低介电、低密度的氮化硅陶瓷。以氮化硅粉体为主要原料,制备粘度和流动性合适的水基料浆,并以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为载体,在真空状态下浸渍,然后在氧化气氛下排塑,在氮气气氛下烧结,得到了低介电常数的多孔氮化硅陶瓷材料。所制备的材料性能可达到:容积密度为0.12g/cm3、介电常数为1.15、介电... 相似文献
4.
5.
以Li_2O-Al_2O_3-SiO_2体系为基础,添加外加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多孔氮化硅表面制备了封孔防潮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涂层的微观形貌;用阿基米德法测量了封孔前后基体的密度、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封孔前后材料的抗弯强度;用电弧加热器和毫米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系统测试了在烧蚀条件下的透波性能。结果表明,封孔防潮处理使基体吸水率下降了93.73%至96.74%,,强度提高了8.21%~15.56%,封孔后弧板样件的毫米波插入损耗在各频段变化都较小,表明材料在各波段均有良好的高温透波性能。 相似文献
6.
7.
近几年来,辽宁省供热事业发展很快,在城市和县镇陆续建设了一批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工业余热利用等供热工程。全省城市集中供热面积闯过了2000万平米大关,县镇供热面积超过200万平米,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8.
组织引进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将组织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对传统的项目任务实行项目管理,而且还将一些传统的运作型业务当作项目对待而实行项目管理.项目的成功与否对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实现至关重要.
然而,单个项目管理能力的提高并不能保证组织整体绩效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运行参数实时考核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计算中心在该厂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MIS网络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实时的运行参数考核系统。为此介绍建立该系统的思路原则、采取的安全措施,该系统的考核方式、内容,该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该系统为管理提供了客观基础,提高了该厂的运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3S的IVLNS技术研究实验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交通系统是21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智能车辆定位导航系统(IVLNS)是其核心,因此开发IVLNS技术研究的实验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自行研制的基于3S(GPS,GIS和GPRS)的IVLNS的组成,对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实现进行了详细说明,对该系统的车载软件及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实验平台的初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能够对车辆导航与定位,并为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