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上购物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但是人们在享受网购方便、快捷的同时,安全问题也始终威胁着整个网络交易的过程。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商务交易安全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雷乐;赵伦;高山凤;李承旺;卢杰豪;刘高宇 《锻压技术》2024,(4):146-152
为寻找自冲铆接试验指标与接头强度的定量规律,找出各因子水平的最佳组合并进行有效预测,基于Box-Behnken Design (BBD)响应面法对Al1060、 Al5754、 Al6061这3种铝合金薄板进行自冲铆接试验。以搭接上板硬度、下板硬度、铆钉长度为自变量,失效载荷和能量吸收为响应值,建立自冲铆接接头强度预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接头强度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的误差小于8%,证明了回归模型的可靠性。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上下板硬度与接头失效载荷呈正相关性,铆钉长度与接头失效载荷呈负相关性;上板硬度与下板硬度的交互作用对接头失效载荷和能量吸收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S波段高功率微波在线测量时对圆波导耦合器进行标定的需求,本文研制了一种高转换效率的S波段矩形波导TE10模式转圆波导TM01模式的模式转换器。采用CST软件对模式转换器的结构进行了仿真和优化设计,并从频域和时域两方面对所研制的模式转换器的性能进行了测量。频域方面的仿真和测量结果表明,模式转换器的工作中心频点位于2.1 GHz处,在工作带宽60 MHz范围内,S11<-20 dB,S21>-0.1 dB。时域方面的仿真和测量表明,模式转换器具有较好的脉冲响应,可以应用于脉冲宽度为几十纳秒以上的工作场合。频域和时域两方面的测量都表明,在2.1GHz处,模式转换器的插损小于0.1 dB,表明该模式转换器的转换效率较高。以本文研制的模式转换器为核心,配以商品化的波导同轴转换器后,研制的圆波导TM01模式激励器已经成功用于圆波导耦合器的性能标定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双碳”背景下,选择低碳燃料氨对燃煤电站的改造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首先介绍氨的基本物性及其掺烧的优势,随后针对氨煤掺烧技术的新应用,按照燃煤设备的输出功率分类,从微/小型掺氨燃烧器、千瓦级燃煤掺氨燃烧系统、兆瓦级燃煤掺氨燃烧系统,大型燃煤电站掺氨燃烧系统,介绍当前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燃煤电站掺氨燃烧的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燃煤电站掺氨燃烧可大幅降低碳排放,但可能带来NO
5.
为了研究自然时效对自冲铆接接头的影响,采用5A06铝合金进行自冲铆接,通过拉伸试验,从宏观层面研究自然时效对于5A06铝合金自冲铆接接头性能的影响,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接头拉脱失效的形式和机理。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自然时效,接头特有的机械内锁结构由于其应力的释放,畸变程度降低,接头的平均峰值载荷下降了15.28%、平均失效位移上升了58.37%、平均能量吸收提升了55.92%。接头不同应力集中处的应力释放不均匀,上、下板应力的集中释放速率不一致,导致两组试验主要失效的部位不同。在经过一年自然时效处理后,接头失效点处的韧窝分布更加密集,形状更大且更深,接头的脆性降低,塑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采用5A06铝合金和TA1钛合金薄板进行自冲铆接、拉铆连接和无铆连接,并进行拉伸试验分析接头的力学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自冲铆接头的整体力学性能最优,拉铆接头次之;搭接顺序对自冲铆接头无明显影响;当5A06铝合金板作为上板时,拉铆接头的静力学性能较好,当TA1钛合金板为上板时,无铆接头的静力学性能较好。自冲铆接头的失效形式主要为铝板拉断且断口处有大量韧窝;拉铆接头的失效形式与薄板搭接顺序有关,铝-钛搭接时接头的失效形式为铝板拉断,钛-铝搭接时接头的失效形式为铝板拉脱;无铆接头的失效形式较为统一,均为颈部断裂失效。 相似文献
7.
镁合金材料在车身轻量化制造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空间,选取不同厚度的AZ31B镁合金和5083铝合金薄板材料进行自冲铆接,并通过拉伸实验和扫描电镜分析接头的静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结果表明:自冲铆接能实现对AZ31B镁合金和5083铝合金薄板的有效连接;板厚搭配均匀的自冲铆接接头的整体力学性能最优;镁板厚度较小的自冲铆接接头的失效形式均为上板断裂,其余两组自冲铆接接头的失效形式均为下板拉脱;3组不同镁板厚度组合的自冲铆接接头断口均呈脆性断裂形貌. 相似文献
8.
9.
成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成教学生信息的优化管理.通过设计一种WEB数据库访问方案,实现了对后端数据库的高效访问;并且对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自建用户权限体系模型,从应用系统层将数据库对象和应用系统中的对象操作权限灵活地赋予用户.系统具有界面友好、交互能力强、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空间并置(co-location)模式是指其特征的实例在地理空间中频繁并置出现的一组空间特征的集合。传统co-location模式挖掘通常由用户给定一个邻近阈值来确定实例的邻近关系,使用单一的邻近阈值来判定两个空间实例的邻近性可能会造成邻近关系的缺失,也没有考虑距离大小的不同对邻近关系的影响。同时,传统方法主要利用频繁性阈值来衡量模式的频繁性,存在着算法效率对频繁性阈值较为敏感的问题。由于频繁并置的特征间具有较高的邻近度,因此利用聚类算法可以将其聚集在一起,加之邻近以及特征间的并置都是模糊的概念,因此将模糊集理论与聚类算法相结合,研究了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中的模糊挖掘技术,在定义模糊邻近关系的基础上,定义了度量特征之间邻近度的函数,基于特征邻近度利用模糊聚类算法挖掘co-location模式,最后通过广泛的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实用性、高效性及鲁棒性。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