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电子技术”研讨型课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研讨型课程开设的思路,将课程中仿真软件的教学部分以研讨课的形式开设,并对研讨型课程的优势和课程开设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教师的引导和研讨模块的设计是研讨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还从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过程设计及成绩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总结了实践效果,并提出将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进行研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以日本三菱公司的FX2N系列小型PLC为例,介绍PLC在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方面的硬件设计。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运行可靠,维护工作量小等特点,真正实现了自动化、科学化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风电机组柔性传动链在风速持续扰动中易产生机组扭振,研究随机风载荷作用下双馈风电机组扭振响应、扭振传递规律及关键部件的影响程度。首先,考虑叶片、齿轮箱和发电机等关键部件,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双馈风电机组传动链等效3质量块模型。其次,基于小信号分析法对柔性传动链的扭振模态、扭振频率及参与因子进行分析,获取其模态振型图。最后,基于Simulink软件平台,建立考虑随机风载荷作用和传动链柔性的双馈风电机组时域仿真模型,仿真分析在亚同步、超同步工况下的机组轴系扭振响应,并与理想风载荷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理想风载荷相比,随机风载荷作用对机组传动链轴系扭振响应影响明显,且在超同步或亚同步运行时,影响扭振的关键部件为发电机转子。 相似文献
4.
计及齿轮全柔性的风电机组传动链有限元建模及扭振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功率风电机组传动链关键部件柔性直接影响机组扭振特性及疲劳寿命,提出考虑齿轮柔性与啮合柔性的传动链有限元建模及扭振特性分析。首先,基于实际双馈风电机组传动链结构、材料属性与几何参数,考虑齿轮箱内齿轮柔性与齿轮啮合柔性,结合叶片、轮毂、主轴和发电机转子,建立风电机组传动链多柔体有限元模型。其次,基于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提出一种基于矢量位移云图筛选扭振频率的分析方法,获取计及齿轮全柔性影响的风电机组中、低频范围的扭振模态,并与不同传动链模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该文所建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分别分析不同齿轮柔性和齿轮啮合柔性对传动链扭振频率和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文所建模型不仅能反映传动链扭振固有的低频频率,而且能反映弯扭耦合产生的中频扭振频率,且相比齿轮啮合柔性,齿轮柔性系数影响传动链高频扭振特性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三菱小型可编程控制器为例,介绍了PLC与计算机之间的串口通信设计,重点介绍了利用VB6.0中MSCOMM控件进行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主要描述了灌溉机井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的主要任务、设计特点、设计思想,并对自动监控系统设计进行了总体介绍。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结构,实现对各灌溉机站的远程和就地双重监控和数据采集,并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存储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以研讨课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为此进行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体系的改革,对提升实验手段和细化评价模式等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并对该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析了该课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给出了一次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以及分析了实践效果.讨论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总结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校多年以来电子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模式,从设计过程、指导方式、实现方式和互动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实践效果,提出电子课程设计应和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相结合,体现系统工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波形分析法是电力电子技术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的传统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利用Simulink可以对各类变换电路进行建模和仿真,以方便地观测电路波形并观察电路参数变化对电路波形的影响,从而研究电路工作特性。针对DC-DC变换器中的Buck变换器,建立了其基本电路和电压控制模式下的闭环状态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了仿真并给出了部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给出的仿真模型可以满足研究Buck电路工作特性的要求,实验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