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工程力学》是普通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为了改变传统高职院校《工程力学》课程不按专业定制内容、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等问题,针对《工程力学》课程系统性强、概念多、推理、论证多的特点,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的重新整合,增加对课程重要性和"难度"的感性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德育渗透、完善考核体系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本文以广东肇庆地区蕉园古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及访谈法,分析其传统生活空间主要植被的"食·疗"功效及地域性景观价值。并就蕉园古村植被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岭南医学与中医养生理论,就其与村民日常"食·疗"生活的深层联系进行解析,包括"茶饮防病"、"食治调养"、"外治疗疾"3个层面。同时从物质性与精神性2个层面,就其生活空间植被所体现的地域性景观价值进行阐述,初步阐明了岭南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之"食·疗·景"特征与应用机制,揭示了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养生保健的深层关系,为当代人居环境地域养生景观营造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4.
5.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从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材料使用的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物资管理新模式几方面阐述加强施工企业内部物资管理,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儒根文化背景下中医养生角度,结合中医“三因致病”理论,以中原士族迁居肇庆后营造的家族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相关族谱、调研资料,分别从物理空间营造、精神空间构建以及生活空间植被等物质要素应用3个层面进行解析,概括出中原文化与岭南气候融合所体现的地域养生特征。最后以有“科甲蝉联”“七十儒冠鬓未衰”之称的桃溪村为例进行考查验证。结果表明,何氏族人从京东徐州辗转至肇庆后将中原文化、宗族礼教与村落选址、空间营造结合,一方面为族人提供了顺应“天时”的健康物理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宗族思想与“儒学传家”的融合成就了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族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感。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调摄智慧与当地自然植被应用融合,营造了村落人居环境“食—疗—景”一体的植被群落,将健康疗愈融汇到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中,从而在外因、内因、不内外因3个层面为族人健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蕉园村明清时期栖居环境的“情志”养生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养生理念主要关注如何通过调节人体形神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健康,是古代中国人奉行的主要养生法则之一,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了一种“优居处、调情志、养性情”的栖居养生思想。文章选择“长寿之远近闻名”的肇庆蕉园村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梁氏族谱》入手梳理其村落选址、宗族礼教、耕读生活等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结合其长寿族人的性情、爱好、生活等细节记载,就发展至明清鼎盛时期的蕉园村栖居环境的养生特征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肇庆蕉园村融自然山水于一体,赋宗族礼制、耕读文化、精神感知于其中,引人淡泊清心,致虚守静。这不仅是单纯的居住生存问题,更是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理想追求,其中蕴含的栖居养生思想对进一步完善现代健康人居环境体系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