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乌江索风营水电站坝址区分布有7个堆积体,其成因有崩塌堆积、蠕变-拉裂-崩解堆积、塌滑堆积及混和堆积等.在勘察过程中采用了地质测绘、钻探、硐探、物探、科研试验等多种勘察方法与手段,在勘察成果基础上对堆积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对工程的不同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索风营水电站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15.8 m,因受F1和F13等区域性断层影响,坝基岩体弱风化较深,相应坝基挖深较大。为此,施工期通过地质分析与物探测试工作,对坝基进行了优化,使坝基总体少挖了6~8 m深,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本文在介绍了索风营水电站坝基优化中的地质认识之外,并对坝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
受青藏高原持续隆升的影响,在西藏地区的澜沧江河谷一带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极为复杂,河谷岸坡山脊部位多分布有一个个“碎裂松动岩体”。本文综合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影像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平硐勘探、室内点荷载试验和原位剪切试验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碎裂松动岩体的分布特征、变形特征、成因机理和物理力学参数。结合碎裂松动岩体的变形程度,将碎裂松动岩体划分为强、弱变形两区,提出了碎裂松动岩体的成因是卸荷、倾倒变形及冻融等综合作用所致的观点。并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碎裂松动岩体的处理建议,为坝基岩体利用或是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处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乌江索风营水电站坝址区处于大关断层及其分支或次一级断层围限的断块上 ,岩溶发育 ,危岩体、堆积体广布。对断层、揉皱带、岩溶管道、堆积体、危岩体、基坑涌水、防渗等问题的处理 ,为大坝工程地质问题的关键。引水隧洞主要存在进水口土质边坡、洞室围岩稳定问题 ;地下厂房 (含主变洞 )主要存在岩溶涌水、河水倒灌及大洞室围岩稳定等问题 ;明渠及导流洞进、出口边坡稳定性差 ,导流洞泥页岩、断层带和岩溶管道等特殊洞段的地质条件更为复杂。文章通过对上述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 ,为施工方案及工程处理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索风营水电站库区地质条件复杂 ,可溶岩广布 ,存在水库渗漏的不利条件。通过对岩溶含水系统及其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研究 ,重点对 4个可能渗漏带进行了分析 ,论证了可疑渗漏带产生渗漏的可能性 ,得出了左岸库首存在岩溶管道渗漏的初步结论 ,并提出了相应防渗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6.
思林水电站坝址区岩溶强烈发育,大坝、地下厂房、导流洞等主要建筑物均遭遇岩溶。岩溶对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如岩溶涌水、河水倒灌、围岩稳定等。本文通过对其岩溶发育特征的介绍,便于针对各建筑物特点,采取不同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索风营水电站地下厂房自2002年10月下旬大规模开挖以来,各部位地质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揭露及验证,据目前地质情况分析,整体围岩稳定,但存在局部结构岩体的变形破坏、岩溶涌水、河水倒灌等工程地质问题,需根据各类情况作进一步的加强处理。 相似文献
8.
以澜沧江如美水电站坝址区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地质定性分析碎裂松动岩体成因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离散元UDEC软件,建立了地质概化模型,模拟了岸坡在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下的河谷下切和碎裂松动岩体的形成过程,综合分析了碎裂松动岩体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坝址区岸坡岩体卸荷形式多样,其中以“推移-错动”型卸荷影响范围最大,卸荷机制最为复杂;随着河谷的下切,岸坡岩体地应力发生重分布,主应力减小,剪应力增大,近坡表岩体应力出现明显松弛卸荷现象,岸坡沿上部顺坡向中倾结构面产生较大变形,且对下部尖灭部位岩体产生了较大的推力,岩体沿反坡向陡倾节理出现反向错动,并在坡表形成外高内低的错台现象,岸坡岩体出现明显的倾倒变形特征,形成典型的“推移-错动”型卸荷模式,并叠加强烈的风化作用,最终形成碎裂松动岩体。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地质结构有着不同的岩溶水文地质特点,从而地下洞室的岩溶渗、涌水控制措施也有所不同。隔水层的存在会隔断相邻地段的水力联系,减少岩溶渗、涌水量,地下洞室防渗帷幕宜与隔水层搭接。横向河谷,顺层发育的岩溶垂直河流,地下洞室渗控措施以阻隔内侧岩溶水和外侧河(库)水倒灌为主;纵向河谷,在河流裂点附近可形成纵向岩溶管道,渗控措施重点在于防范上、下游的库水、河水倒灌。结合思林水电站地下厂房防渗与排水系统的设计,阐述了不同岩溶水文地质结构渗控的原则和方法,对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