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章以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建筑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等师生共同参与的PKPM-BIM竞赛为实际案例,指出通过PKPM-BIM竞赛联合指导可实现多专业协同教学,提高学生的协同和团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人类对城市的认知及常态化的规划管理中,设置用地空间上的留白是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未知事件的重要手段。当前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已有的空间资源有限,需要人们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超前规划和预留一定留白空间。通过这种科学的超前规划布局空间,不仅可以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弹性空间,还可以作为弹性缓冲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文章通过分析留白的理念溯源、现状背景,通过城市空间问题的梳理,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阐述留白的必要性;从留白的特征、价值、落地阐述深化了对留白的认知;通过国内外留白的规划探索,梳理留白用地的管控机制;进而对城市的“留白”进行总结,分析目前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村庄分类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关键。在系统梳理不同类型村庄概念及内涵基础上,探索村域尺度下的乡村发展类型划分及评价方法,并开展了巢湖南岸圩畈地区自然村的空间分布与发展综合潜力的探究,从空间位置、用地情况、产业类型等不同方面提出建设指导。结果表明:圩畈地区村庄发展潜力在地域特征上具有典型性,毗邻主要道路、靠近镇区的村庄发展潜力普遍较高;部分村庄受地形影响较大、用地比较分散,发展潜力较小;在既定的四类村庄划分基础上,结合村庄综合发展潜力值,将各自然村庄细分为七小类,明晰自然村落间发展差异,有利于落实区域产业发展、设施谋划、土地整合等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路径 ——以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在十八大中提出"美丽中国"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任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生活美"、"环境美"、"产业美"、"文化美"(简称"四美")的角度阐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涵,再以树山村为例,梳理树山村"四不美"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探讨通过合理的规划途径将"四不美"变为具有"四美"内涵的美好乡村,从而针对当前美好乡村普遍存在的"四不美"的问题,总结出具有较高可行性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思路及建设路径,为其他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发展和传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消失,其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此研究基于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分别对传统聚落内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特色的景观节点、历史街区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的保护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活化载体体系;结合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则和策略,最后明确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一般活化路径。在保护实施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依赖生存的空间环境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习阶段到实际工作转变的最佳锻炼机会,是本科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根据自身的教学安排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但单个高校独自主办毕业设计往往受限于选题、调研等实际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文章提出由各专业院校共同举办城市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并根据以往7年各参与院校主办联合毕业设计的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高校及学生提供更好的毕业设计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技术平台对合肥市2004年航片进行目视判读,将研究区域内的景观要素类型分为8类,并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在统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合肥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现状;据此提出,保护中心城区的城市森林,发展外围城市森林,运用乔木及乔灌木结合的种植设计,构筑城市森林体系.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