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雷诺应力模型对壁面绝热的旋风分离器的流场进行数值分析,对模拟结果采用熵产分析法和(火用)分析法计算分离器的(火用)损,证实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旋风分离器能量损失的可行性。分别计算了旋风分离器内湍流熵产、黏性熵产、壁面熵产和温差传热熵产。结果表明,壁面熵产和湍流熵产占总熵产的比例分别大于56%和38%,是影响旋风分离器能耗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旋风分离器内局部熵产,结果表明,芯管附近体积占旋风分离器体积的10%,其熵产占分离器总熵产的比例高于14%,灰斗入口附近体积仅为旋风分离器体积的5.8%,其熵产占总熵产的比例高于16%,因此芯管附近和排尘口附近是旋风分离器能耗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2.
耦合电袋除尘器在燃煤工业锅炉领域中发展前景广阔。基于耦合电袋除尘器平台,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湿量飞灰的脱除性能和除尘器运行性能。结果表明:含湿量上升,飞灰堆积密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含湿量为0.65%出现谷值。含湿量小于0.65%,除尘器对飞灰的穿透窗口不同,且含湿量增加,出口总尘浓度逐渐降低,整体脱除效率逐渐提高,最终压降和总能耗均逐渐降低,最终压降由含湿量0.31%时的335Pa降低到0.65%时的276Pa,减小了17.61%。除尘器对含湿量0.65%飞灰无穿透窗口,但含湿量高于0.65%,穿透窗口重新出现,且除尘器性能下降。利用质量因子对耦合电袋除尘器整体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其随含湿量增加而先增后降,峰值位于含湿量0.64%~0.65%附近。综上,一定范围内提高颗粒含湿量能优化除尘器性能。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是燃煤工业锅炉领域重要的脱硝技术之一,目前电站锅炉SNC■脱硝效率普遍偏低,且工业锅炉SNCR应用研究较少。针对一台20 t/h气流床煤粉工业锅炉测量了炉膛温度以及不同喷枪位置和气液压力下炉膛出口的NOx排放浓度,研究了气流床煤粉工业锅炉中SNCR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尿素进行脱硝反应的最佳温度窗口为790~850℃,最佳温度窗口位于炉膛中心截面附近,喷枪设置在炉膛侧壁中心优于炉膛顶部,喷枪插入深度和角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较小,喷枪位于最优位置时,脱硝效率可达87.2%,出口NOx质量浓度为38 mg/m3,满足超低排放。喷枪流量随液压升高和气压降低而增大,气压大于液压时,喷枪雾化较好,整个扇面液滴分布较均匀,2.38≤氨氮物质的量比≤3.00时,液压越低,脱硝效率越高,0.30 MPa≤液压≤0.35 MPa, 0.29 MPa≤气压≤0.40 MPa时,SNCR脱硝效率较高,且氨逃逸较少。喷枪液滴雾化情况对脱硝效率的影响高于扇面角度。 相似文献
4.
根据工业中除尘器的运行条件可设计试验系统运行工况,并探究电袋除尘器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工业应用。模拟工业锅炉半干法脱硫与电袋除尘器污染物处理模式下的颗粒物排放特性,依托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平台,通过设计实验参数以改变除尘器入口颗粒物浓度及布袋除尘区过滤风速,探讨入口颗粒物浓度及过滤风速对除尘器除尘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合电袋除尘器结构的最佳运行工况。结果显示:随着入口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颗粒物排放浓度也会相应增加,当入口颗粒物浓度为162.12 g/m3时,排放浓度超出工业锅炉现行的排放标准;当入口颗粒物浓度小于80 g/m3时,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10 mg/m3,符合普通地区的超低排放标准。随着入口颗粒物浓度的增加,总能耗呈上升趋势。保持入口颗粒物浓度、除尘器结构和施加的电压不变,仅改变过滤风速则发现随着过滤风速的增加,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逐渐增加;当过滤风速≤1.62 m/min时,出口排放总浓度<10 mg/m3;当过滤风速>1.62 m/min时,排放浓度> 10 mg/m3... 相似文献
5.
燃煤工业锅炉应用单一布袋除尘器已难以满足愈发严格的排放标准,电袋除尘器是实现燃 煤工业锅炉超低排放的选择之一。 基于耦合电袋除尘器实验平台,研究了残碳量对飞灰特性及布 袋除尘器和电袋除尘器除尘性能、运行情况及能耗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堆积密度随飞灰残碳量降 低而增大,残碳量高于 18.18% 时增速较慢,低于 18.18% 时增速较快。 与布袋除尘器相比,电袋除 尘器出口总尘质量浓度和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均降低,总尘脱除效率和分级脱除效率均提高, 喷吹周期延长,喷吹压降最低值普遍降低,总能耗均降低,并且残碳量越低,除尘性能越好。 布袋除 尘器对不同残碳量飞灰有不同穿透窗口,脱除效率随飞灰残碳量降低而提高,而电袋除尘器对残碳 量低于 18.18% 的飞灰无明显穿透窗口。 两除尘器喷吹周期均随着喷吹次数增加而减小,压降最 低值随着喷吹次数增加而升高。 电袋除尘器对 4 种飞灰的平均喷吹周期分别是布袋除尘器的 3.27 倍、4.27 倍、4.91 倍和 1.92 倍,并且随着飞灰残碳量的降低,布袋除尘器的喷吹周期延长,压降最低 值减小,总能耗先减后增,电袋除尘器的喷吹周期则先延长后缩短,压降最低值先减后增,总能耗先 增后减,布袋压降是布袋除尘器和电袋除尘器总能耗的主要因素。 总体而言,电袋除尘器在除尘性 能、长周期运行和能耗等方面均优于布袋除尘器,是燃煤工业锅炉实现超低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倍率灰钙循环脱硫(NGD)技术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节水和可避免有色烟羽等优点,在燃煤工业锅炉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脱硫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对NGD反应器内流场和能耗的认识。笔者基于熵产分析方法建立了NGD反应器能耗的定量分析模型,NGD反应器能耗包含因烟气散热引起的能耗和黏性流体流动引起的能耗,其中,黏性流体流动引起的能耗包含湍流耗散和壁面摩擦,此外,由于NGD反应器高度达20 m以上,其进、出口压降还应考虑位置势能变化,因此,NGD进、出口压降包含位置势能变化、湍流耗散和壁面摩擦引起的压降。以某30 t/h煤粉工业锅炉配套的NGD反应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模拟脱硫反应器内的流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能耗分析模型研究脱硫反应器内的能耗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CFD方法和能耗分析模型计算的NGD进、出口压降与测量值的偏差分别为0.4%和9.6%,因此,CFD方法和能耗分析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脱硫反应器内黏性流体流动引起的能耗,NGD反应器内黏性流体流动和烟气散热引起的能耗分别占NGD总能耗的96.2%和3.8%,可见黏性流体流动对NGD能耗起主导作用,位置势能变化、湍流耗散和壁面摩擦引起的压降分别为237.6、347.4和57.5 Pa,可见湍流耗散对NGD反应器能耗起主导作用。将NGD反应器划分为上部主体反应区、中部加速区和下部烟气入口区,由于黏性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来自不同流层速度差引起的摩擦耗散,因此能耗大小主要取决于不同流层间的速度梯度,而中部加速区平均速度较大且流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单位体积湍流熵产远高于其他区域,因此其体积虽仅占3.6%,但其熵产占NGD反应器总熵产的53.8%;上部主体反应区速度分布较为均匀且平均速度较小,但其体积占NGD反应器体积的83.3%,因此中部的熵产仍然较大,占总熵产的40.1%;下部烟气入口区流场分布极为不均匀但平均流速较小,单位体积熵产率从下往上逐渐增大,其体积比为13.1%,熵产占总熵产的比值为6.1%。可见,上部和中部是能耗的主要区域,尤其是中部加速区是降低NGD反应器能耗的主要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工作的实施,由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及脱硫和除尘设备协同脱除污染物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由燃煤释放的SO2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及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SO2和颗粒物的治理至关重要。笔者综述了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如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如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CFB)、高倍率灰钙循环烟气脱硫(NGD)等以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如电子射线辐射法脱硫技术、活性炭(活性焦、活性半焦)吸附脱硫技术等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比分析了各脱硫技术对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SO2脱除效率最高,尤其是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总效率可达99%以上。入口颗粒物浓度高于5 mg/m^3时,此技术能够协同脱除烟气中的颗粒物,除尘效率可达50%~80%,脱硫前后粒径分布都为典型的双峰分布,且脱硫后粒径峰值向小粒径偏移,硫酸盐成分增加;入口颗粒物质量浓度低于5 mg/m^3时,出口颗粒物浓度可能出现不降反增的现象,另外,由于其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多应用于大型燃煤机组和脱硫剂来源丰富的地区,同时湿法烟气脱硫产物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半干法和干法烟气脱硫技术SO2脱除效率在60%~90%,与湿法脱硫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和节约水资源等优点,在中小型锅炉领域如燃煤工业锅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大量脱硫产物和脱硫剂随烟气进入除尘设备,浓度高达1 000 g/m^3以上,为除尘设备造成极大的运行压力,加大了投资和运行成本。目前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对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还需在脱硫系统对颗粒物粒径、成分及形貌特性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