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家村铁矿在山坡露天矿时期,建成半移动破碎站-胶带运输系统,并将破碎站布置在采场内,用于减少汽车运距和缩短基建时间。采用废石筑坝,解决尾矿粒度过细不能筑坝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峨口铁矿东区采场由于现有的卷扬箕斗开拓运输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采场延伸的需要,矿山提出了改建两条放矿明溜槽方案,替代续建4号栈桥方案。本文简述了溜槽的设计内容,总结了溜槽的生产实践情况,对这一新工艺进行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3.
4.
排土场空间效应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托矿山排土场工程实例,采用调研、试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结果和过程安全性相悖的关键在于排土场地基–排土体相互作用下的系统空间效应和自身组构特征分层效应。通过现场实证、理论分析和数学物理模型解释凹形的空间夹持效应和凸形发散作用。给出稳定性分析采用2D或3D模型应遵循的高度和曲率半径关系条件的基本原则。进一步,采用允许变形和部分破坏的设计理念,以地基坡度、基础性质、排土料岩性、混合体坡高和坡脚线距离为基本因素,区分设定作业台阶安全标准和整体稳定标准,关联安全等级与控制标准以及考虑降雨及地震工况组合,建立以安全系数为主,综合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分布特征的综合评价方法技术路线和流程。 相似文献
5.
6.
7.
矿山排土工艺正朝高阶段排土、高强度排土和设备大型化方向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排土平台或其地基失稳剧增,如降低堆置高度则容量减少,如加固或清除地基软土层,巨额的工程费用又难以承受。分析了矿山排土场拦碴坝、坡脚挡墙等被动的过程调控措施的实用性,评价了排(截)水沟的有效性;基于对环境的影响后果,从排土场边坡与基底的相互作用机理出发,采用允许变形和部分破坏的设计原则。基于空间效应,构架了合理使用排土空间,调整排土场形成过程的时空关系的主动调控机制:1对凸形排土场应控制排弃强度,确保土场沉降正常,以废石流量为安全调控关键指标;2对软弱地基,首要是控制第一层排土段高,采用堆载预压原理提高基底承载力,作为上覆土场基础,规避大面积清除软基层;3当场址内梁、谷交错且地基软弱,对称均衡纵向推进的排土,可规避侧向挤压作用触发的牵引式滑坡危害。同时,利用分区间隔点排法和基于界面疏导原理,构筑的泄流基底确保降雨不诱发排土场滑坡及突变成泥石流。经过现场试验论证,利用排土工艺的主动调控方法符合矿山需求,可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勘探掌握了峨口铁矿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最低经济合理的入磨原矿磁性铁品位。采用综合技术回收利用挂帮矿石191万t,通过配矿利用表外矿742.82万t,对磨选工艺改造后,使北区矿石具备了大量开采回收的条件,全矿区磁性铁回收率达到93.15%、金属回收率达到65.36%。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矿产资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微细粒红磁混合铁矿矿石性质和多类型复杂矿床特征,采用"四要素"配矿技术,实现了多矿体多矿石类型的精细化配矿,稳定了采出矿石质量。通过选矿试验及装备集成优化研究,确定了适合微细粒复杂难选红磁混合铁矿的选矿工艺,选择了大型高效选矿设备,实现了微细粒铁矿选矿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