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揭示影响相邻煤层气井组以及同一井组间产能差异控制因素,基于SZB煤层气一体化区典型相邻煤层气井组生产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产能类型、平均产气量和平均产水量等参数的差异性,并从地质控制因素、工程工艺控制因素和排采管理因素出发,详实剖析了资源条件、有利煤储层发育程度、井身质量、固井质量、压裂工艺和不同阶段排采制度对煤层气产量控制作用。结果显示:在煤层气资源条件相近情况下,煤储层非均质性和有利煤储层发育程度是影响相邻井组产量差异的内在主控地质因素;在保障井身结构合理、固井质量合格基础上,压裂改造效果是相邻煤层气井组产量差异的主控工程因素;不同生产阶段排采管理的科学性是主要管理因素。该观点不仅对煤层气井产量控制因素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煤层气田快速提产增效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资源性、可改造性和可采性是影响产能的3个关键储层品质。通过对比DJC区块67口排采时间3年以上的直井生产数据,详细剖析了储层三品质与煤层气井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影响储层三品质的关键地质因素。结果显示:①当资源丰度大于1.2×108m/km2时,平均日产气量大于1 000m/d;开采煤层厚度稳定且变化较小,含气量是决定资源丰度大小的关键参数;②划分出5种压裂曲线类型,其中下降稳定型和下降波动型产气效果最佳;断层、煤体结构和地应力共同控制储层改造效果;③影响煤层气可采性的地质参数主要为临储比和渗透率,当临储比大于0.6,米产水指数大于0.8m/(d·m·MPa)时,煤储层整体排水降压相对容易,产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剖析解吸—扩散—渗流煤层气产出机理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分析煤层气产能主要影响因素,以达到提高煤层气井产量的目的.以WN区块74口井的实际生产排采动态资料为基础,通过理论公式、实验测试以及测井模型计算出煤层气资源丰度、煤层厚度、扩散系数以及渗透性等参数.通过典型参数与煤层气井平均产气量、初始产气量相关性分析,认为:煤层... 相似文献
4.
基于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及开发潜力,对柿庄南区块进行详细解剖。从沉积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等3个方面对柿庄南区块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此外,还通过研究柿庄南煤储层参数,分析了煤层气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3号煤层顶底板以厚层泥岩为主,15号煤层顶板为大套灰岩沉积,封闭性较好,均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区内地下水由高势能的东南部向低势能的西北方向顺层流动,煤层气在水力运移作用下发生解吸、扩散,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富集;封闭性较好的寺头断层可以作为煤层气富集的侧向边界,使得断层东部气体含量升高。3号和15号煤层厚度较大,煤级较高,埋深适中,含气量、含气饱和度较高,均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而煤储层渗透率较低,且受最小主应力影响较大,采取压裂措施时应当避开应力异常高值区。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