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6篇
能源动力   2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非晶态的二氧化硅衬底上制备Ce1YIG磁光薄膜。生成的Ce1YIG薄膜为非晶态形式 ,经过后续的热处理过程 ,转变为晶化薄膜 ,在用波长为 6 30nm的激光测量时 ,薄膜的饱和法拉弟旋转系数θF 为 80 0°/mm。晶化薄膜具有很强的平行于膜面的磁化强度 ,用VSM测得晶化薄膜的居里温度为 2 2 0℃。实验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薄膜适宜于制备波导型磁光隔离器。同时 ,这一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非互易平面光波回路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夏天,我们受邀在营口鲅鱼圈的一个海滨公园里,为万科集团设计一栋品牌展示中心。在这次设计里,我们试图解释两种关系,一是空间和风景的关系,二是公共和私属的关系。空间和风景场地平坦开阔,一侧是无际的海景,所以"高度"和"远"逐渐成为我们切入设计的主要线索。我们将一个公共的观海平台设置在建筑的顶层。从地面上升至这个平台的过程也就成为空间体验不可分割的前奏。这个攀爬的步道系统起始于一个缓缓的坡道,人穿过一片被保留  相似文献   
3.
随着锂离子电池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电池制造商急需高精度高效率的电池分选方法,增强电池成组后的一致性,从而提升电池组寿命、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基于容量和内阻等特性的传统分选技术可以满足成组后的静态一致性需求,但无法保证同组电池的动态一致性。因此,综合考虑电池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的性能,基于充放电电压曲线动态特性的分组方法是下一代分选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电池产线大数据,从电池分容阶段的电压曲线提取关键动态特征,形成了基于K-means聚类的电池分选方法。此外,本文还从电池分容后的回充阶段提取了用于评估电池性能一致性的指标,并设计了一个以指标标准差为核心的电池一致性评价方法。与传统的电池分选方法相比较,本文方法分选后的电池综合性能一致性提高了15.65%。  相似文献   
4.
对Ce1YIG磁光薄膜的制备过程及磁光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用RF磁控溅射法在二氧化硅的基片.上淀积Ce1YIG薄膜,再对此薄膜进行晶化处理,以得到具有磁光性能的Ce1YIG薄膜.本文讨论了晶化过程中,Ce1YIG薄膜微观结构的变化对其磁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波长为630nm的可见光测量,薄膜的饱和法拉第旋转系数θF为0.8deg/μm.同时,晶化薄膜易磁化方向为平行于膜面方向,其居里温度点为220℃.所得Ge1YIG薄膜的参数表明:所制备的薄膜适宜于制备波导型磁光隔离器.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丰宁县某银多金属矿普查工作中,为充分分析研究工作区内IP1激电异常,验证角砾岩筒的存在性及其产状信息,布设0、I线十字剖面以EH-4电磁测量和时域激电测深测量为勘探手段进行勘查。EH-4电磁测量和时域激电测深测量方法以地层电性差异为基础在金属矿勘查中应用较多,但二者在相同剖面位置进行测量的实例较少,文章就冀北某矿区上述两种工作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方法各自的应用效果及综合勘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正阿丽拉阳朔糖舍度假酒店位于广西省阳朔县漓江边一处山坳,该地区是喀斯特地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场地内自然景观丰富,并保留有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老糖厂和同时期用于蔗糖运输的工业桁架。为保护漓江生态环境,老糖厂在80年代被叫停,幸运的是其建筑被完整保留下来。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将老糖厂视为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载体,并将其定义为未来酒店建筑群落中的核心领袖。  相似文献   
7.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应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形式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传统枯燥的物理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多媒体技术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是该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9.
电池制造过程出现的缺陷问题会极大影响电池产品的安全性等,其中产线金属异物侵入可能导致自发性内短路甚至引发热失控,然而目前关于在电池内部的演化机理及相应的外在表征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微小金属异物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电池中植入百微米直径铜颗粒,模拟产线金属异物侵入形成缺陷电池,分析了缺陷电池内短路电流特征,拆解研究了内短路区域的微观结构,通过模型仿真了内短路区域的电位分布,综合解释了缺陷对产线关键检测指标K值(电压下降率)的影响规律与机制,并在实际试制线大容量电池上进行了验证。相关研究成果可用于提高产线缺陷检出率,预防潜在的安全事故。研究结果表明,铜颗粒等金属异物侵入电池后,可能导致正极-颗粒-负极和正极-负极两种模式的内短路,内短路电流在正极中产生的电位梯度可抑制颗粒的进一步溶解,从而使得在K值测试条件下的两种内短路模式均会达到平衡状态。两种模式的内短路程度相近,内短路电流处在0.1~1 mA量级。相同的内短路电流对于不同容量单体的K值影响不同,产线上为保证检测效果,随着电池产品容量的增加,K值检测阈值及正常电池的基准值需要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0.
TiW-Au金属化结构的金层剥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 W- Au膜系结构可用于混合集成电路。Ti W与 Au的附着力对溅射气氛较敏感。采用合适的纯气 ,对气路加热抽真空 ,清洗真空腔 ,增加管路气阀等方法 ,可确保合适的溅射气氛 ,解决 Au层剥离的问题。真空腔体是否需要清洁处理 ,可用泄漏率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