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永丰辣酱是湖南省极具地方特色的发酵调味品,主要原料有本地灯笼椒、优质小麦、黄豆、糯米等。文章主要采用顶空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对4种永丰辣酱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共检测到12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YF-1有47种,YF-2有60种,YF-A有53种,YF-B有44种,酯类物质应为永丰辣酱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一步发现,同为农家自制的YF-A与YF-B区别较大,但YF-1和YF-2彼此交叠,成分相似,且与YF-A和YF-B相距较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使博物院文创开发过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移动互联网媒介下的用户消费行为模型,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开发新路径。方法 结合SICAS模型及相关案例,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用户消费决策路径,探索构建在新的用户消费模式下博物馆IP塑造及其文创开发新路径。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开发建设要以用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馆藏文化塑造的IP为核心。通过IP挖掘、塑造、强化、设计再开发逐层递进,同时借助互联网思维及数字化媒体技术,构建博物馆文创消费服务系统,建立博物馆文创与消费者间友好的互动关系,打通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扩宽文创消费渠道,实现文创开发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正向循环,为博物馆文创开发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消费情境下,陌生经验及陌生感知如何影响女性群体以及如何引导设计。方法以确定的熟悉世界为前提,突破固化思维,构建设计的创造基点;在节日消费情境中,设计发挥引领女性消费习惯的辅助作用;设计成为日常审美的象征,与商业相结合的历程中,设计也重在引导思维。结论从日常到陌生从而为设计提供新的方向,思维模式的灵活转换是设计突破创新的方式,在日常与节日的过渡中成就了设计发挥作用的途径,通过陌生经验引导审美意识突破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在日常生活理论下,看建立于蒙古族日常饮食文化之上的饮食器具设计,结合民俗学的背景,对蒙古族饮食器具的产生进行探究,从民族手工艺的视角来看本体。方法 以内蒙古中部地区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几个地区民族手工艺品及饮食器具的生产和销售状况的调研资料进行分析,解读民族场域中的饮食器具的设计和生产现状。结论 结合蒙古族传统的造物理论,探究饮食器具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环境,立足于蒙古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文化意义,从不同视角来诠释饮食器具的设计思想。以一种反观的态度,以现今时代为立足点来观察传统,民间的习以为常的惯习,相对于现代化的、机械化的社会环境而言,存在巨大的差异,民俗色彩更多地被体现在去除机械参与的环境中。立足日常交往,作坊式的技艺传承方式正发生着变革。 相似文献
7.
正儿童医院的空间环境设计不应再是单纯满足使用者对其功能的需求,而应更加重视医院整体环境是否能给予空间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此外,儿童医院的服务人群虽为儿童,但其生理与心理上的特征决定了其陪同家长成为医院又一个重要的使用群体,以空间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习性为依据的空间环境设计能在最大限度上化解使用者与空间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能为空间使用者的需求提供最大程度的支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表现形式在标志设计中成功应用的案例,指出注重民族艺术,发掘传统文化.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对标志设计革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协同设计的方式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有利于黔东南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梳理黔东南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既有路径,结合当前设计发展趋势和当地传统工艺的生存现状提出协同设计的思路。通过研究性访谈、设计实践的方式,反思协同设计介入当地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路径与方法。结论 在既有设计路径下,当地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以商业价值为核心诉求;而协同设计重视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改变了传统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式,实现了从产品驱动向问题驱动的转型,并最终实现了多重价值。对于黔东南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而言,实现协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施基础与实施方式两方面。前者包括以共享知识资源库为核心的工作平台和以社会创新矩阵为核心的工具包;后者包括以当地手艺人、潜在用户、设计师为核心的参与人群,以设计院校、当地文化机构和传统工艺工作站为核心的实施主体和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色法测定酶活,比较5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产β-葡萄糖苷酶的特性,对胞内β-葡萄糖苷酶最佳反应pH和温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氯化钠及乙醇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株植物乳杆菌都可以产生胞内β-葡萄糖苷酶,其中比酶活最高的为菌株W-4(14.168 U/g),其次是菌株Y-12(13.015 U/g),之后分别是菌株Y-20(11.359 U/g)、菌株1.3919(7.029 U/g)及菌株Y-22(4.630 U/g);植物乳杆菌W-4和1.3919还可以产生胞外酶;菌株W-4的胞内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反应pH为4.0~4.5,菌株Y-12的最适pH为4.5,菌株Y-20和1.3919的最适pH为5.5,菌株Y-22的最适pH为5.0;菌株W-4、Y-20、Y-22及1.3919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30 ℃,而菌株Y-12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 ℃。不同含量的氯化钠和乙醇对5株植物乳杆菌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