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其中对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本文通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技术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对虚拟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可以给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者提供一些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牡蛎为滤食性生物,极易富集重金属。试验旨在为牡蛎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分析提供基础。采用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利用ICP-MS分析经过2种热加工处理后,牡蛎体内4种金属元素(Pb、Cd、Cu和Zn)浓度及生物利用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原料牡蛎Pb、Cd、Cu和Zn浓度分别为0.19±0.03, 0.11±0.03, 1.23±0.09和19.12±0.89 mg/kg。经过2种热处理, 4种金属浓度均有升高,油炸处理后,与原料相比, Pb、Cd、Zn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热处理后, Cu的生物利用度均升高,蒸处理显著提高Zn的生物利用度(p0.05); Pb与Cd经2种热处理生物利用度均显著降低(p0.05)。2种加工方式相比,油炸处理后4种金属元素生物利用度均高于蒸处理。Cu和Pb浓度显著相关, Zn的生物利用度与Pb、Cu浓度之间都呈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5.
6.
针对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中常见的5种芳香胺(邻甲苯胺、对氯苯胺、2-萘胺、4-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参照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中常用的3种仪器配置条件,通过优化仪器的检测参数,分别建立了针对性的同分异构体定性确认方法。该方法对提高检测工作中同分异构体的鉴定效率具有指导意义,使鉴定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检测工作中可以按照实验室的实际检测配置选择不同的鉴定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葡萄籽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以葡萄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葡萄籽多酚。比较酒石酸亚铁法和Folin-Ciocalteau法测定多酚含量的不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探讨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浸提温度对多酚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葡萄籽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3∶1(mL/g)、时间100min、超声功率36W、浸提温度45℃,葡萄籽多酚提取量可达17.22mg/g,提取量较高。结论: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多酚在较高温度下的分解,且优化后提取率较高,可以用于葡萄籽多酚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莴笋是西藏昌都市露地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近年来斑萎病发生普遍,发病率达到了80%以上,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前期研究表明发病植株受到番茄斑萎病毒(TSWV)侵染。为明确该区域莴笋感染TSWV不同时期病毒粒体分布与亚细胞病变的特征,为病毒病的精准诊断与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莴笋不同发病时期的样品,应用TSWV-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根据N基因序列推导N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明确采集样品受到TSWV侵染。采集不同发病时期的样品进行负染色和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早期感病叶片(症状为轻微褪绿)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较少,TSWV粒体分布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噬锇颗粒明显增加,线粒体嵴膜部分降解,少部分细胞的液泡内有较多TSWV粒体聚集于细胞质内的囊泡中;中期感病叶片(褪绿或黄化斑)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较高,较多TSWV粒体聚集于细胞质内质网池中,叶绿体膜系统降解,噬锇颗粒增加,线粒体增多;后期感病叶片(坏死斑)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高,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降解,有大量TSWV病毒粒体聚集于残存的细胞质内囊泡中。TSWV粒体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注蒸汽开发后油藏中火驱原位制氢技术的可行性问题,通过燃烧管实验,开展了含水饱和度对稠油原位制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的存在增强了对流传热效应,为碳氢化合物中C—C和C—H的断裂提供了高温环境;并促进了稠油水热裂解、焦炭气化、水汽变换等可逆反应向制氢方向移动,提高了制氢效果。在含水饱和度为24.58%时,温度最高达715.1℃,氢气体积分数最高为1.03%。研究结果验证了注蒸汽开发后稠油油藏火驱原位制氢的可行性,该研究对提高稠油火驱原位制氢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