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于液晶背光源的双层掺杂白光OLED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制备了一种双层掺杂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其中BAlq:TBPe掺杂层发蓝光,Zn(BTZ)2:Rubrene掺杂层发橙色光.器件在驱动电压5 V时就能发出白光,且在驱动电压5~15 V内色坐标变化较小,均在白光色域区,在15 V时亮度达到8 572 cd/m2,在电流密度50 mA/cm2时量子效率最高达到0.9%.对该白光OLED的发光和电学性能以及发光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而制备了应用于液晶显示(LCD)背光源的近白光OLED,有效面积达到3 cm×3 cm,在10 V时平均亮度达到~1 300 cd/m2,发光亮度均匀性为90%,色度均匀性较好,很好地符合了LCD对背光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以Zn(BTZ)2∶rubrene为发光层的5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将其应用于液晶显示背光源。5种器件色度最好时的CIE坐标值为(0.32,0.33),最大有效发光面积达到3 cm×3 cm,此时器件的平均亮度达到264 cd/m2,亮度均匀性达到80%。并且分析了随器件有效发光面积增大,发光均匀性、亮度以及最大量子效率减小而器件电流密度反而增大的原因。同时发现附加金属(Ag)辅助电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器件的性能。最后将所制备的5种器件与液晶显示屏相匹配,它们均基本满足液晶显示对背光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聚合物poly(N-vinylcarbazole)(PVK)为主体材料,分别掺入蓝光染料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TBPe)和橙黄光染料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be),制成单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通过多组实验结果的对比,最终确定了最佳染料掺杂浓度和器件结构,得到最佳色举标为(0.33,0.38),已位于该坐标的白色等能区之内,且随着外加电压由8V增加到16V,色坐标保持不变。器件的亮度为553cd/m^2,外量子效率为0.16%。 相似文献
4.
以Zn(BTZ)2:rubrene为发光层的一种新型白色有机电致发光液晶显示背光源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制备了以Zn(BTZ)2 rubrene为发光层的5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将其应用于液晶显示背光源.5种器件色度最好时的CIE坐标值为(0.32,0.33),最大有效发光面积达到3 cm×3 cm,此时器件的平均亮度达到264 cd/m2,亮度均匀性达到80 %.并且分析了随器件有效发光面积增大,发光均匀性、亮度以及最大量子效率减小而器件电流密度反而增大的原因.同时发现附加金属(Ag)辅助电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器件的性能.最后将所制备的5种器件与液晶显示屏相匹配,它们均基本满足液晶显示对背光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优质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它的发射光谱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红、绿、蓝色多层叠合产生白光,但难以控制各基色的峰值强度。制备了利用混合型聚合物作为白色发光层的单层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其制备过程比多层结构器件简单得多。一种热处理方法(180℃,1h)用来控制此类白光OLED中各主要电致发光光谱峰值强度间的比例。经过热处理后,这种白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很接近于Nichia公司的无机白色发光二极管产品的电致发光光谱。由此可推测器件的色坐标接近于白色等能点,而且其阈值电压比热处理前降低了1V。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以含ITO导电层的柔性透明PET基片作为衬底,荧光材料TBPe、Rubrene分别掺杂在主体材料CBP和Balq中作为蓝色发光层和橙红色发光层,制备了双发光层白色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FOLED)。通过适当调节发光层的掺杂比例和厚度,得到了发光性能理想的白光器件。测量表明,制备的器件色稳定性很好,色度随外加驱动电压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很小,且其色坐标均非常接近于白色等能点。当电流密度为50mA/cm2时,器件最高外量子效率达到0.9%。通过抗弯折性能的测试证明,可以基本实现柔性显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BOLED)激发色彩转换膜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BOLED的发光层采用CBP主体掺杂高效蓝色荧光染料N-BDAVBi来制备;色彩转换膜是将橙红色荧光颜料VQ-D24均匀分散到A、B环氧树脂中涂敷、固化而成。通过调整与分析转换膜的厚度和荧光颜料的掺杂比例来优化白光器件的发光光谱,获得了色稳定性较高的WOLED。当驱动电压由7V升至14V时,WOLED的色坐标(CIE)仅在(0.33,0.32)和(0.34,0.28)间变化,器件最高电流效率约为7.3cd/A(4.35mA/cm2),最高亮度为12000cd/m2(14V)。 相似文献
10.
采用橙红色荧光材料4-(二氰基亚甲基)-2-叔丁基-6-(1,1,7,7-四甲基久罗尼定基-4-乙烯基)-4H-吡喃(DCJTB)作为色彩转换材料,结合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现了较好的白光发射。分别通过真空蒸镀和旋转涂覆两种不同的工艺进行色彩转换膜(CCL)的制备,发现不同的转换膜制备工艺对白光器件的性能影响不明显。当采用浓度比例为20mg/ml的DCJTB溶液通过旋涂方法制备CCL后,所得到白光器件的起亮电压为3.4V,在12V时达到最大亮度为1 939cd/m2,且该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1.34cd/A(在电流密度为3.23mA/cm2时)。当驱动电压从5V增加到9V时,该白光器件的色坐标仅从(0.36,0.33)变化到(0.33,0.31)。表现出良好的色纯度和色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