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荣军 《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1,(3):6-13
本文介绍Auto CAD2000定制开发的必要性,开发工具、定制开发内容和方法,使Auto CAD2000用户能够定制开发自己的AutoCAD系统,从而使系统更高效,举例说明其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当中,工程施工管理是基础,因此,其管理过程相对十分复杂。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对工民建施工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找出影响工民建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并且又提出了多种关于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希望对今后的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34个水库诱震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水库诱发地震的9项识别标志,结合四川木格措电站及春邻近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天然应力场、地震活动性、库坝区介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实际条件,采用定性对比和统计预测法,综合模糊评判法和模式识别法(Hamming法)初步判定木格措电站蓄水以后存在诱发5.0级以上水库地震的可能 性。最后,应用经验统计判别法和应变能积累估计法,评估出木格措电站蓄水后可能诱发的最大水库地震震级为5.5级,震中烈度有可能达到Ⅷ度,但不会超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Ⅸ度)。 相似文献
4.
周荣军 《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5,(2):6-8
本分析了当前岩土工程勘察领域软件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VC 面向对象技术构建岩土工程勘察系统的总体思路,并最终实现了一个实用的岩土工程勘察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5.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发现,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北川—映秀断裂之映秀南西—平武南坝石坎子段,彭县—灌县断裂的都江堰向峨—安县桑枣段也同时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北川—映秀断裂上的地表破裂长约220 km,表现为逆冲–右旋走滑运动特征,最大同震位错在6 m左右,水平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与先期的研究成果一致;彭县—灌县断裂上的同震地表破裂长约100 km,表现为右旋–逆冲运动特征,最大垂直位错在2 m左右,水平与垂直位错量之比为1∶1~1∶3。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及同震位错特征表明,汶川8.0级地震系北川—映秀断裂的逆冲–右旋运动所导致,并同时牵动了彭县—灌县断裂发生同震地表破裂。地震灾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震波导致的强地面运动破坏、地震地表破裂带直接撕裂、地震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和滑坡等)摧毁或掩埋建(构)筑物和堰塞湖等。根据地震考察资料并参考InSAR和强震仪记录,勾绘的该次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沿龙门山构造带呈N40°~50°E方向延伸,出现了3个XI度的破坏区,具单侧多点瞬间破裂的典型特征,导致了四川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灾害较正常地震衰减破坏的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6.
周荣军 《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2,(1):24-26,29
本文介绍了平面图绘制软件ZRJPMT的使用方法,提出了通过扫描的图纸,利用此软件进行平面图地物数据和勘探点数据自动采集的方法,以提高平面图绘制的速度和质量,促进岩土工程勘察内业整理的质量和效率。本软件很好地解决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岩土工程平面图绘制中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管道的应急管理是中亚地区天然气长输管道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主要针对中亚地区天然气管道跨度大、地理条件复杂的特点,对中亚天然气管道应急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对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培训及演练、应急处置及救援、事后恢复及重建几个关键点进行讨论,明确了在中亚地区进行天然气管道运输时的应急管理程序,为今后相关管道建设和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单位承包的金梅花园工程(车库、商铺)中大面积使用了GBF管空心楼盖技术。经设计及实测的数据结果显示,此技术有以下优点:
(1)质量轻,大面积使用时可减轻混凝土自重;
(2)跨度大,减轻自重,可设计大跨度梁;
(3)梁高度减小,增加空间尺寸; 相似文献
9.
10.
汶川8.O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一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 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