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根据志书、历史地图及有关文献记载的地史和水沙资料,以年代、时间为序,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泥沙、沉积动力等多学科分析,论述了长江河口在演化中出现的3代北支。3代北支均为长江河口一级汊道,由沙岛分隔而成,一般沙岛萌生在先,北支形成在后,现行北支形成于崇明岛成型1 000多年后。 当潮流作用超过径流作用时,北支便由河控通道转化为潮控通道,进入衰退期。消亡或更替的过程是:沙岛并岸,沙嘴跃移,河口束狭并向海推进。根据分析,在自然状态下,最长500 a,短则200 a,长江北支将自行消亡。 相似文献
2.
3.
基于2015年9月长江口大范围底质调查,分析探讨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含水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河口浑浊带以上,表层沉积物含水量分布呈北高南低,北支含水量高达109%;浑浊带核心区的含水量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北港口门处最低仅28%,而北槽中下段和南槽口门显著偏高,最高达147%;口外海滨区域含水量分布特征为北低南高,南槽口外泥质区的含水量最高为133%。进一步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含水量与粒度呈负相关,沉积物中黏性泥沙组分(<63μm)增加使孔隙度增大,从而可以容纳更多孔隙水;另外,在沉积物与悬浮泥沙的高交换区,沉积物中含水量通常较高。针对野外现场环境中沉积物含水量分布及影响因子的研究,可为河口底沙的临界起动和冲淤条件的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