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4篇 |
化学工业 | 4篇 |
金属工艺 | 4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4篇 |
水利工程 | 4篇 |
无线电 | 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围绕标准文本的词性标注,针对通用词性标注集对标准文本标注不适配的问题,基于词性标注任务研究现状,提出一种针对标准文本特点的词性标注集,去除标准语境下不常用的词性类别,新增专有名词的相关设计。该设计目前应用于标准文本内容理解、知识提取等任务,提高了标注结果的可用性,并为后续文本处理任务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技术突飞猛进发展,推动了测绘作业方式巨变,数字化航测调绘取代了传统技术,成为新兴调绘方法,在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对收集、分析等工作进行分析,提出在一些关键环节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5.
摘要:传统带电作业采用人工方式,但高空、高压危险作业环境与高劳动强度对作业人员人身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针对10KV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实际需求,采用12米高液压升降平台和两台协作型六轴机械臂,设计开发了双臂六轴机器人系统。采用ARM嵌入式处理器,设计开发了双臂机器人控制器硬件和软件,根据实际作业应用需求,给出了机械臂运动路径规划方法,通过WiFi无线通讯方式和SOCKET编程实现了对双臂机器人的现场操作控制,采用LoRa无线通讯网络,设计开发了LoRa主站模块和LoRa专用工具模块,采用LoRa定点扫描通讯方式,实现了各工具模块和机器人控制器的相互通讯。在某培训实验基地10KV配电线路上,对带电作业机器人系统进行了现场实验,验证了剥皮、接引流线等各项设计功能,机器人从接收到剥皮指令开始到剥皮作业完成,整个过程用时3分20秒;完成接引流线作业全程用时2分50秒。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人工海岛地区低影响开发(LID)方案设计对削减径流污染的效果和通过设置不同的LID设施增大雨水下渗从而降低土壤盐分的影响,利用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设计不同目标导向的LID方案。通过SWMM模型中的水质模块分析研究径流污染削减效果,通过建立SWMM模型模拟后的雨水下渗量与地下水潜水层下层水位之间的函数关系对模型中的压盐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根据LID设施的适建范围充分利用各类用地。绿色屋顶对屋面径流污染具有较好的削减作用,生态草沟对道路径流污染有较好削减作用,透水铺装增加雨水下渗以及压盐效果最优,另外设置具有错峰排水功能的雨水罐可取得较好的下渗效果,旨在为人工海岛雨水资源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纳米CuCr触头材料在截流水平、耐压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优于微晶CuCr触头材料。笔者利用真空触点模拟装置和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器电寿命测试系统,研究了直流低电压、小电流下的纳米CuCr50触头材料的电弧侵蚀量与分断燃弧时间和触头表面形貌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两种微晶CuCr50触头材料作为对比。利用电光分析天平纳米CuCr50触头材料的侵蚀量,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测量触头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纳米CuCr50触头材料的平均分断燃弧时间和侵蚀量均高于两种微晶CuCr50触头材料。纳米CuCr50触头表面Cr颗粒细化及均匀分布,有利于分散电弧。纳米CuCr50阴极触头表面电弧烧蚀比较均匀,而两种微晶CuCr50触头阴极表面电弧局部烧蚀严重,出现明显的凹坑侵蚀。 相似文献
8.
9.
基于相关向量机的短期风速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风速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混沌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相空间重构理论建立基于相关向量机(RVM)的短期风速预测模型,并对不同的核函数进行分析,选出最优的核函数。与现有的风速预测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高稀疏性、核函数选择灵活等优点。仿真结果表明,与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相比,RVM模型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供电系统特点及无功补偿原理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无功动态补偿的设计方法,利用图形化编程技术的优势,开发了无功动态补偿装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