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低氧接触氧化/微曝气人工湿地工艺净化污染河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低溶解氧接触氧化与微曝气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对滇池入湖污染河水进行处理,以解决人工湿地在高负荷下运行时易堵塞和效率低的问题。结果表明,在低溶解氧条件下接触氧化反应器对SS、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2%和57.4%,且运行稳定。新型轮换式微曝气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溶解氧环境得到了改善,悬浮物及脱落的生物膜在气流作用下不易沉降堵塞,在气水比为1∶1的条件下湿地的进水氨氮负荷可达15 g/(m2.d),平均去除率为89.6%,硝化效率明显提高。TN的去除主要依靠湿地内部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轮换式曝气使溶解氧梯度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当出水溶解氧为2~4 mg/L时,湿地单元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40.6%。该组合工艺整体运行稳定,除污效率高,为污染河水的净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微曝气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与生物膜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清河是滇池的主要支流之一,其水质污染严重,长期处于黑臭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微曝气生态浮床净化其水质的研究.在进水量为6000~10000m3/d、曝气总量为50m3/h时,对TN、NH4+;-N、TP、SS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4%、84.7%、75.1%、86.2%和72.5%.沿水流方向布设若干观测点,进一步对YDT弹性立体填料上生物膜的发育过程和特性进行了研究.系统水体流速为0.0353~0.1288m/s,弹性填料上的生物膜厚度在14~17d达到最大,生物膜量则在21d达到最大;生物膜的形态、厚度、数量、脱氢酶活性和细菌数量具有沿水流方向渐变的特点.进水端的生物膜较厚、成分复杂,生物膜量沿水流方向则呈逐步递减的趋势,脱氢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再平稳下降的趋势,而异养茵和硝化菌群的数量逐渐增高.对于进水端而言,上层生物膜的脱氢酶活性和异养茵数量明显高于下层,而出水端的则变化不大.系统中硝化茵群的数量较高,与异养菌处在同一个数量级,其总量占异养茵数量的52.2%~138.1%. 相似文献
5.
梯级河滩湿地对贾鲁河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贾鲁河畔建设了总面积为7400m2的两级表层流河滩湿地系统,其基质为粘性较高的粉壤土,水力负荷为14cm/d。处理受污染贾鲁河水的运行结果表明,夏季对TN、TP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73%、77%和83%以上,冬季的处理效果有所下降;对COD的去除率在26%~50%之间,初冬则降到14%;在夏季对NO3--N的去除效果较好,秋、冬季节则发生了硝态氮的积累,出水硝态氮最高可达7mg/L。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增加湿地的处理能力,前段宜采用耐污挺水植物,中段可种植放氧能力强的沉水植物以促进氨氮的硝化,后段种植株叶密集的浮叶植物能够促进反硝化,最终提高对氮的去除效果。梯级河滩湿地可有效净化水质,是修复受污染河流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9.
低溶解氧对生物膜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考察生物膜的生长特性、除污效率、脱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了低溶解氧对生物膜特性的影响,验证了在低溶解氧条件下采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可行性.试验发现,在低溶解氧条件下生物膜具有特殊的生长特性与外观结构,对COD、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由于液相中的低浓度有机物向生物膜内的扩散通量较小,使其成为生物膜降解活性的主要限制因素;长期在低溶解氧下运行会使生物膜内环境更适合兼性异养菌的生长,而总的细菌含量变化不大,保证了生物膜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这为降低污水处理能耗,拓宽生物膜反应器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受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氨氮的启发,对O3/CaO2氧化低浓度氨氮技术展开研究。实验结果表明,O3/CaO2共同完成了氨氮的协同氧化,降解效果与·OH密不可分;处理质量浓度为10 mg/L的氨氮时,CaO2的最佳投加量为80 mg/L;pH对O3/CaO2体系氧化氨氮有较大影响,在最佳投加量下不会造成水体pH超标;适宜的反应时间为15 min,此时氨氮去除率达94.87%;氨氮的降解产物与Cl-和pH有关,硝态氮是主要的降解产物;作用机制可能为O3在碱性条件下的直接氧化和·OH自由基氧化两种机制,·OH自由基的数量增多及其消耗速率加快可能是其用量、反应时间都优于常用的金属氧化物体系的原因。O3/CaO2协同氧化技术有望适用于一些需要对氨氮进行快速氧化的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