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上疏松砂岩储层具有高孔、高渗、流体性质较为复杂的特点,在长期生产井生产和注水井注水过程中易受各种伤害而影响单井产量或注水能力。选取模拟储层渗透率的人造岩芯,开展单脉冲、单酸化、先脉冲后酸化、先酸化后脉冲和脉冲酸化5种工艺对岩芯渗透率改善效果的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单脉冲工艺K/K0平均增加2%,单酸化工艺K/K0平均增加1%,先酸化后脉冲工艺K/K0平均增加7%,先脉冲后酸化工艺K/K0平均增加5%,边脉冲边酸化复合解堵工艺后K/K0增加8%,渗透率改善效果大于其他4种工艺,增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柠条不同种植间距对植物群落和土壤水分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营养价值高的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明显减少,一年生草本增多;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牧草覆盖度呈下降趋势;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牧草平均高度明显下降,耐旱的家畜不喜食的牧草增多;带间距为15.4 m时,牧草总产量和可食牧草产量高于其他带间距的产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柠条带间距以15.4m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海上油田高含水问题突出,现有控水剂难以应对复杂井况的治理需求,有必要结合海上油田生产特点开展高性能控水剂的研究。通过借鉴海上油田连续封隔体、ICD筛管完井的集成控水成功经验,筛选出可应用于油田控水的功能固体颗粒P-in-135,该颗粒具有粒径小、亲油疏水、热稳定性高和表面活性高的应用特性,基于功能固体颗粒,通过化学手段制备出新型固体分散体型控水剂,并对其进行耐温耐盐性、注入性、选择性、耐冲刷性等性能评价,以此确定控水剂适用边界条件。评价实验表明,新型固体分散体型控水剂适用于温度≤120℃、矿化度≤50 000 mg/ L、渗透率≥250 mD的储层条件,油相封堵率<20%、水相封堵率≥83%、驱替量108 PV条件下耐冲刷性优良。新型固体分散体型控水剂应用性能优良,针对中高渗储层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海上油田爆燃压裂技术的适应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技术难题,中国海油验证了该技术目前适应于海上油田埋深1310~3820m、渗透率范围0.1~1282mD、泥质含量2.2%~26.9%的井况,且增产效果显著;开发了HY-1新型低燃速火药,燃速比聚氨酯低燃速火药更低,具有易产生低峰值压力、更长裂缝的优势;采用强化工艺设计及监测的方法,能有效确保管柱及储层在安全的条件下,具有最大的增产效果;考虑了温度、井斜等因素作用,进一步加强管柱安全校核;采用与酸联作工艺,其油井有效率为100%,平均单井增油45.6m3/d,平均单井累计增油11037m3,远高于单一措施工艺。展望了海上油田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针对特超稠油开采难度大,乳化降黏过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以嵌段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为核心的自乳化降黏体系。合成的高分子型非离子嵌段聚氨酯表面活性剂DBPS,其临界胶束浓度为2.71×10~(-6)mol/L。考察了引发剂(Na_2CO_3)加量,不同乳化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对超稠油乳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自乳化体系配方。结果表明,自乳化降黏体系最佳配方为:0.5%Na_2CO_3、0.5%DBPS、0.5%吐温80和0.6%聚乙二醇。自乳化体系与稠油混合后,形成较为分散的水包油型油水乳状液滴,乳化降黏率达98%以上。80℃时,乳状液沉降2.5 h后的脱水率达73%;70℃时,自乳化体系水溶液表面张力为27.02mN/m,自乳化体系水溶液与稠油的界面张力为0.0057 mN/m。 相似文献
8.
10.
针对南海东部某高温低渗油田,研制了一种以磺酸盐型双子类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降压增注体系,通过质量分数优选及助剂筛选,确定体系配方为:0.01%磺酸盐型双子类表面活性剂(LF-01)+0.5%乙醇+0.3%正丁醇。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155℃)、耐盐性能,可以将储层岩心从强水湿性变为油湿,使水相渗透率得到改善,水驱压力可降低29.3%,同时对岩心残余油也有明显的驱油效果,残余油饱和度可降低至25.0%。该体系可以降低目标油田注入压力,提高注水效率,建议开展现场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