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活性组分含量的高热稳定性Ni/MCM-41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N_2吸附脱附仪(BET)对其进行了表征。在连续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催化剂活性组分Ni含量、焙烧温度、还原温度、空速对CO_2甲烷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Ni/MCM-41催化剂在CO_2甲烷化反应中的最优工艺条件为:Ni质量分数10%,焙烧温度为500℃,还原温度为500℃,空速为15000mL/(g·h)。在该条件下,反应温度450℃时,CO_2转化率为65.39%,甲烷选择性为78.06%。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Zr助剂改性的Ag/Al_2O_3的Ag-Zr系列催化剂,在富氧条件下对比其对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影响。采用XRD、H_2-TPR、NH_3-TPD和O_2-TPD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以硝酸锆为Zr源的先浸渍Zr后浸渍Ag的1.5%Ag/1%Zr/Al_2O_3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与Ag/Al_2_3催化剂相比,400℃和450℃的NO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0%和8%。XRD表征表明少量Zr的添加增强了催化剂的体相储氧能力。H_2-TPR表征表明Zr助剂的添加提高了催化剂的低温活性。NH_3-TPD表明Zr助剂的添加可以增加催化剂的弱酸和中等强度酸中心。O_2-TPD表明Zr的添加显著增强了催化剂储氧能力,从而提高其对NO的催化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4.
5.
基于Topic Map的网络课件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传统网络课件结构的基础上,对基于主题图的网络课件采用集合论的方法进行了建模,并对TMC模型中的规则、性质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利用Java和TM4L基于主题图描述语言(XTM)开发了TMC的原型系统,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基于统计的信息检索模型和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得知这两种模型在某种程度上互补:基于统计的信息检索模型强调关键字的统计信息,然而忽略了关键字之间的语义信息;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模型强调关键字之间的语义信息,然而忽略了关键字的统计信息.结合两种信息检索模型各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混合的信息检索模型,实验证明该模型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较基于统计的信息检索模型和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模型有了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8.
针对普通聚氨酯注浆加固材料(PU)卤素含量高,造成煤化工企业催化剂中毒失活的问题,合成了一种反应型无卤有机注浆加固材料(PU-NH);借助极限氧指数(LOI),探究PU-NH的阻燃性能;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和锥形量热分析, 探究PU-NH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结果表明:PU-NH为难燃材料,与PU相比,PU-NH表现出更优异的热稳定性能,且PU-NH烟释放量降低了39.3%,一氧化碳释放量降低了50.75%。材料燃烧后炭渣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表征结果表明:PU-NH燃烧后炭渣呈“蜂窝状”结构,燃烧时表面形成一层蓬松而致密的炭层,可有效隔绝氧气,并降低热传导速率,这是材料表现出良好阻燃性能的根本原因;同时,PU-NH炭渣中碳元素高,也有利于炭层的形成,提高了耐氧化能力。煤矿井下注浆试验结果表明,PU-NH的性能高于煤矿加固煤岩体用高分子材料的行业标准,加固后可有效提高煤岩体承载能力,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9.
针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所面临的挑战,解决如何将跟学科前沿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到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及如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等问题,构建了多层次一体化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基于大型仪器和科研成果等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基础-综合-研究”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如石大云课堂、仿真实验库等,突破时空局限性,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基于主题图的课程领域知识管理方法,建立了TMDKM的知识管理模型,并利用描述逻辑对TMDKM中的知识模型和知识服务进行研究,最后利用TMAPI和Java开发出TMDKM的原型系统,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TMDKM在完整准确地反映课程领域知识的同时为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而达到了课程领域知识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