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羌塘盆地南部隆鄂尼地区布曲组鞍形白云石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南部隆鄂尼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砂糖状白云岩中发育有大量的鞍形白云石,其岩相学特征表现为正交偏光下的波状消光以及弯曲的晶面和解理,阴极发光整体呈暗红色,无明显的环带。鞍形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152.8~174.1℃,盐度均值(23.3% NaCl)远高于现代海水盐度,表明其形成经历了高温高盐度的演化过程。微区同位素分析显示鞍形白云石δ13C值介于-4.81‰~4.29‰,δ18O值为-11.2‰~-7.51‰,根据白云石-流体氧同位素分馏方程得到成岩流体δ18O (SMOW)值为5‰~11‰。综合分析认为,鞍形白云石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深埋藏环境,是热液流体调整改造作用的产物。地层水加热再循环过程中在孔隙或裂缝较为发育的部位沉淀形成鞍形白云石,高盐度的地层水可能来自沉积期古海水与埋藏期地下热卤水的混合。鞍形白云石的成因研究表明,晶粒相对较粗大的砂糖状白云岩是地表/近地表形成的白云岩重结晶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羌D2 井是目前羌塘盆地首口钻遇侏罗系布曲组含油层的地质井。通过对白云岩油层岩心样品系统采样和分析,发现钻井原油有两种类型。根据生物分子标志化合物中类异戊二烯烃、甾烷、萜烷系列进行的油源对比研究,初步认为羌塘盆地不同类型的两类原油可能有不同的来源,产自于不同环境的烃源岩之中。第一类原油来源于开阔海环境,生油母质以低等水生物为主,与侏罗系下统曲色组、中统布曲组烃源岩具有亲缘性;第二类原油来自于具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湾河口环境,生油母质中高等植物标志显示明显,烃类可能来自侏罗系中统雀莫错组或夏里组烃源岩。该研究结果对确定羌塘盆地生油层系、圈定生烃洼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工程地质调查结合煤层及顶底板岩石性质的物理力学实验数据,对勘查区工程地质类型进行了初步分析。按工程地质岩组将区内煤系地层划分有松散岩、砂岩、砂岩与泥岩互层、石灰岩及火成岩类5类工程地质岩组;分析了岩体结构类型;重点阐述了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性;指出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意见。 相似文献
4.
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含油白云岩中发育有大量与烃类活动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其记录了油藏带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和均一温度测试,并划分了油藏带原油类型,讨论了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①油藏带表现出多幕次油气聚集成藏特征,存在4类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包裹体和1类干气包裹体充注,尽管4类原油包裹体在隆鄂尼区块和昂达尔错区块的显微荧光颜色存在差异,但光谱波峰形态相似,而主峰波长和红绿熵参数则明显不同,推测其来自同一烃源岩的不同成熟度阶段。②油藏带主成藏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是盆地经历最大埋深阶段油气充注时期;但在早白垩世时期,局部的构造活动导致原生油藏发生二次调整,油包裹体呈非均一相,平均均一温度和盐度均发生变化;新近纪中晚期(盆地第二次生烃高峰时期),差异性沉陷或局部的热异常致使部分油气转化成干气,并伴随流体运移、捕获、充注于白云石颗粒和方解石胶结物中。 相似文献
5.
以广西下雷锰矿区为例,通过对大量钻孔剖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提取出锰矿区矿层数、矿层累计厚度、夹石累计厚度、矿层顶板厚度、矿层底板厚度等5类成矿参数,给出了岩相图编制的详细步骤,进而编制出定量岩相图、成矿参数等值线图。以岩相图为基础,结合上述5类成矿参数,对岩相分布、岩石组合特征与锰成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矿层数最多、矿层累计厚度最大、夹石累计厚度最大、矿层顶板厚度最大、矿层底板厚度最大的矿段主要分布于硅质岩相区;锰成矿主要受控于硅质岩相,硅质岩类的岩石组合特征控制了锰矿的沉积背景,锰矿主要沉积于深水宁静环境中。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