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直以来,聚合物驱的设计和实施普遍采用"分阶段、统一段塞"的注入方式,即同一阶段内,注聚区的所有注入井注相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段塞,不同阶段,聚合物溶液的浓度不同。这种方式没有区别各井(区)不同的地层参数,使有的井因黏度太低而仍存在聚合物窜流,而有的井则因黏度太高注不进去。根据孤东油田六区西北部Ng5-6层的注聚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分级注入浓度"聚合物段塞,井与井之间、同一井的不同时段,其注入段塞也不相同。为了实现这一点,根据流动系数、单井注入压力、吸水指数、启动压力、大孔道分布等5个条件,设计了5种段塞,在不同井、不同时段注入。2008年8月起在六区西北部Ng5-6层的35口井上实施,26口井见效,到2009年4月,比原聚合物驱多增油10190t;在三四区推广实施3个月,也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2.
工业锅炉实现自动控制,主要反映在给水和燃烧两套复杂调节系统上,而要保证这两套系统的投用和精度,采用常规的单元组合仪表是难于实现的。根据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现状和操作技术水平,并基于计算机优越功能的利用和常规仪表实现一般检测控制参数的低成本的综合考虑,在工业锅炉的设计中,应在仍沿用常规仪表控制检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关键而复杂的调节系统采用智能调节仪表来构成系统的设计是  相似文献   
3.
孤东油田六区馆上段3 1-5 3单元于2010年3月1日投注。目前单元油井开井106口,日液水平5596.2t,日油水平470.4t,含水91.6%,采油速度1.34%;水井开井70口,平均注入压力11.2MPa,日注水平5440m3,月注采比O.96。本文针对目前六区馆上段31-5。单元注采井网不完善、砂体发育差的突出矛盾,通过前置段塞和目前二元主体段塞的注入情况,分析注聚见效的动态特征,总结出动态变化规律,以便应用于指导现场生产,为扩大注聚增油上产阵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5.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是近几年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重点层系,包含4套含气层系,岩石组分复杂,孔隙类型变化大,孔洞缝复合储层多,孔隙非均质性强,三孔隙度曲线对岩石孔隙度响应误差大,电阻率对储层流体性质响应弱,且不同区域含气层系不同,基于常规测井资料,难以准确判识储层是否为气层。基于阵列声波测井数据可以计算地层的泊松比、压缩系数、体积模量、拉梅常数等岩石力学参数,利用这些参数计算地层综合含气指数进行气层识别。将该方法用于长庆油田马家沟中下组合碳酸盐岩储层,识别结果与试气结论吻合,对马家沟中下组合碳酸盐岩储层的含气性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煤层具有低孔隙度、非均质强、有机质骨架以及气体赋存状态多样等特点,煤层易碎造成井眼垮塌、夹矸发育、气体响应不明显等问题,现有的煤心实验装备在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上都难以满足煤层气储层评价的需要。从井眼环境、测井响应入手,系统分析了常规测井评价煤层气储层的局限性。从理论基础、实验装备、测井仪器以及测井新技术与新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测井评价煤层气储层的发展方向与新思路。测井新技术如元素俘获谱测井、电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以及阵列声波测井与常规测井相比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煤层气储层评价和工程应用方面都能发挥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砂泥岩地层横波测井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元中  周开金  赵建斌  苗秀英 《石油物探》2012,(5):508-514,423,424
基于早期开发井普遍缺乏横波测井资料的现实,分别讨论了基于Greenberg-Castagna公式、近似Gas-smann方程和Xu-White模型等3种方法在砂泥岩地层预测横波测井曲线的基本思路,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流程。以某油田开发井横波时差测井曲线预测为例,通过实测横波测井资料的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在砂泥岩地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Greenberg-Castagna公式法简单实用,经过流体校正后在砂泥岩地层的应用效果较好;近似Gassmann方程法和Xu-White模型法相对复杂,对输入参数进行优化将有助于提高横波速度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