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一系列SEM照片计算其表观孔隙率和土颗粒形态分维数,研究了阈值大小、分析区域大小、扫描点位置、放大倍率等因素对土体微观结构定量研究的影响,探讨了各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相对较小的阈值条件下得到的孔隙结构参数较接近真实情况,在相对较大的阈值条件下分析土颗粒的形态特征更具有代表性;合理的放大倍数是分析土体微观结构的关键因素,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而定;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合理的阈值和放大倍数的推荐值,并对扫描过程中相关的测试技术、观察技术和图片处理技术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对今后研究人员如何利用SEM获得真实客观的土结构参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ISEG),世界减灾联合会(GADR)以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等共同组织,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研究所(GIEES)承办的能源、环境和灾害国际会议将于2005年7月24~30日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举行。会议议题如下:(1)能源系统:能源消费模式和方针;可再生能源系统太阳能系统;地热能系统;风能系统;氢和其他可选择的燃料水电系统;核能系统;大洋潮汐能系统;生物能系统;煤炭能系统;联合循环工厂;石油储存和提炼系统。(2)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系统相关的能源:电动汽车节能发动机;新型能源系统的运输机构;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管道;高速公路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3.
蒸发是大气–土体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改变土体水分场及影响土体工程性质的重要因素.提出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土体水分的蒸发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共配置了3组不同厚度和初始含水率的土样,将其置于恒定温湿度条件下干燥,定时称取试样质量变化获得土样的水分蒸发过程,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实时记录土样表面的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土样的蒸发速率随干燥时间可分为3个典型阶段,即常速率阶段、减速率阶段和残余阶段.作为响应,土表温度变化也呈现3个典型阶段,即恒定低温阶段、升温阶段和稳定阶段,且与蒸发阶段一一对应.基于蒸发过程中大气–土体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土体蒸发速率与大气–土表温度差之间的线性理论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发现该理论关系不受土样初始厚度和含水率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土体蒸发特性研究是可行的,为快速掌握气候作用下土体水分蒸发过程及表面水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由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ISEG)主办的第十届环境岩土工程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将于2009年9月7~11日在德国波鸿(Bochum)举行。会议面向广大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欢迎参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图片处理技术,在对不同黏土厚度、干湿循环次数和土质成分等条件下黏性土干缩裂缝网络进行对比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聚丙烯纤维对黏性土干缩裂缝的抑制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土层厚度、干湿循环次数和土质成分对裂缝网络的节点个数、裂缝条数、裂缝长度和宽度、块区个数、块区面积、裂缝率和裂缝网络的分形维数等定量参数均有一定的影响;裂缝网络的节点个数、块区个数和裂缝率是描述其形态结构和几何特征的基本指标;在黏性土中加入适量的聚丙烯纤维能够改变干缩裂缝的发展规律,降低土体的裂隙率,提高土体结构物的稳定性和防渗性能。 相似文献
6.
社会化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新的衍生模式,为电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本文重点梳理并总结了国外社会化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在战略设计、社会化策略、轨迹定位、自我诊断以及未来发展引擎等营销创新规律,为我国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和科学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的胀缩变形特征,分别开展了两组干湿循环试验。在控制吸力干湿循环试验中,吸力控制范围为 0.4 ~ 262 MPa ,采用了两种吸力控制方法,分别为渗析法(吸力< 4 MPa )和蒸汽平衡法(吸力> 4 MPa ),当每一级吸力达到平衡时,测量试样对应的含水率和体积;在常规干湿循环试验中, 采取了两种干缩路径,分别为全干燥和部分干燥,并测量试样在每次干湿循环过程中的轴向变形及循环结束后的含水率。结果表明: 在脱湿和吸湿过程中,试样孔隙比随吸力变化可分 3 个典型阶段:大幅变化阶段( 0.4 ~ 9 MPa )、过渡阶段( 9 ~ 82 MPa )和平缓阶段( 82 ~ 262 MPa ); 当吸力大于 113 MPa 时,试样的胀缩变形基本可逆,而当吸力小于 113 MPa 时,试样的胀缩变形 表现出明显的不可逆性,且不可逆程度随吸力的减小而增加。试样在常规干湿循环过程中的胀缩变形随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胀缩特征受干缩路径的影响非常明显,全干缩路径中测得的膨胀率高于部分干缩路径,膨胀速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试样在干湿循环过程中的膨胀率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吸湿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室内试验,分别研究了初始饱和的糊状试样和不同压实状态的压实试样的体积收缩变形特征。对于糊状试样,采用液体体积置换法测量了试样干燥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获得了完整的收缩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糊状试样的收缩过程可分正常收缩、残余收缩和零收缩 3 个阶段;绝大部分收缩变形发生在进气点之前即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对于压实试样,初始干密度和含水率对收缩特征有重要影响:初始干密度增加对体积收缩变形起抑制作用,而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对体积收缩变形起促进作用。此外,压实试样的体积收缩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且对初始含水率的敏感程度高于初始干密度。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压实试样收缩应变与初始干密度和含水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9.
工程中的土体在干旱气候作用下易发育干缩裂隙,裂隙的存在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裂隙对土中水分蒸发过程的影响,在模拟干旱条件下对含裂隙土体开展了一系列室内蒸发试验。采用预制裂隙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包含不同裂隙条数(0~3)和裂隙宽度(5,10,15 mm)的试样,基于获得的含水率、蒸发速率随干燥时间变化结果,重点分析了裂隙条数、宽度和分布特征对蒸发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裂隙对土体水分蒸发过程有重要影响;②试样的蒸发速率和减速率阶段对应的临界含水率随裂隙条数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5 mm裂隙宽度条件下,每增加一条裂隙,试样的蒸发速率增加约14%,对应裂隙面的蒸发通量约为试样表面的15%~18%;③试样的蒸发速率和裂隙面的蒸发贡献随裂隙宽度的增加亦呈增加趋势,裂隙宽度每增加1 mm,试样的蒸发速率增加约2%,当裂隙宽度从5 mm增加到15 mm时,对应裂隙面的蒸发通量从试样表面的18%增加到51%,但裂隙宽度对试样进入减速率阶段时的对应的临界含水率无影响;④裂隙分布对蒸发速率的影响主要由裂隙蒸发面和裂隙腔体内的相对湿度梯度和热量传输控制,并可能存在裂隙宽度阈值效应。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护坡的干缩开裂现象十分常见。为了探究植被土的干缩开裂特性,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干燥试验,设置了4种不同干密度(1.3,1.4,1.5,1.6 g/cm3)的植被土试验组和裸土对照组试样,定时测量试样质量并监测其表面裂隙发育过程,采用自主研发的CIAS系统,对土体裂隙进行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干密度的增大,植被土蒸散速率逐渐降低。②在相同干密度的条件下,植被土的失水速率比裸土慢,并且产生裂隙时的临界含水率小于裸土产生裂隙时的临界含水率。③植被土的裂隙发育过程与干密度密切相关,随着干密度的增加,裂隙网络形态形成时对应的含水率越高。④与裸土相比,在相同干密度条件下,植被可以降低土体表面裂隙率和裂隙平均宽度,增加土体裂隙密度。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