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10篇
无线电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钻孔法对煤层上方下沉360mm的输气管线焊接接头及管体进行残余应力测试,并对比研究了现场及实验室残余应力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放空后的输气管线管体残余应力均呈现出较低的水平,管体环向残余应力低于轴向残余应力,受测区域最大轴向残余拉应力为129MPa;管接头区域主要表现为残余拉应力,最大值为318MPa。  相似文献   
2.
针对鄂尔多斯矿区深部巷道在疏水过程中出现的动力现象,通过理论和数值分析,研究了疏水过程中含水层和煤层的应力演化规律,揭示了疏水诱发深部巷道冲击地压机理:疏水引起含水层物理力学参数不均质损伤导致煤层局部应力集中,当该集中应力与其他应力叠加总和超过发生冲击临界值时,易诱发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疏水孔设计、应力三向化转移、合理选择巷道位置和加强巷道支护等防治措施。现场应力监测和动力显现结果表明:富水区疏水后,形成了不均匀的应力分布,在富水区边缘易应力集中,该区域是冲击地压防治的重点。研究结果为分析疏水诱发冲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类似地质条件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防治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济宁三号煤矿研究区3上工作面的已有资料和3下工作面的实际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域地质条件下的煤矿重复采动时地表沉陷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解算出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基于邻近的工作面开采情况特点,分析地表移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边角煤巷道多转折机械化掘进的研究,探索机械化掘进掘运系统及施工工艺,调整巷道掘进方向和转弯方式,以尽可能多地圈定可回采区域和快速掘进,为边角煤的高效开采创造条件,对类似多转折巷道条件下的机械化快速掘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扇形工作面的回采技术研究,为矿井边角煤开采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并且使煤炭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回收。扇形工作面开采技术的成功对于以后类似工作面的设计、安装、开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覆岩空间结构运动诱发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研究覆岩空间结构运动与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对潜在危险区危险性进行评价,便于提前采取相关措施,对冲击地压潜在危险区提前预防,进行冲击地压解危,从而促进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综合指数法是在分析已发生的各种冲击地压灾害的基础上,分析各种采矿地质因素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确定各种因素的影响权重,然后将其综合起来,建立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和预测的一种综合方法。这是一种早期的评价方法,也是一种宏观的评价方法。可用于对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评价,以便正确的认识冲击地压对矿井生产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内某核电站二期工程龙门架厂房90/20t吊车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了电气控制、抗震装置、锚定装置、水平轮导向装置等特殊结构及其功能,对核电站起重机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重型综采面回撤通道在采深大于300 m后易出现底鼓、冒顶、片帮甚至冲击等问题,以鄂尔多斯地区A矿首采面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深部重型综采面快速回撤技术进行研究。根据该地区的煤岩强度,当埋深达到272~322 m时,双通道撤架方案的主回撤通道围岩易出现冒顶和片帮等失稳现象;若煤体具有强冲击倾向性且埋深超过465 m,则该地区煤矿撤面时还具备了发生冲击地压的力学条件。综合考虑撤架安全和经济效益,提出并实施了深部重型综采面长距离多联巷快速回撤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采深近700 m的A矿2-2上201重型综采工作面,与常规深井工作面先造条件再回撤的技术相比,减少了约18 d的回撤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安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快速准确掌握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对矿山开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不同运动状态工作面静态支承压力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C#开发了支承压力估算软件,介绍了软件的结构与使用方法。以山东某矿1300工作面为例,通过该软件对1300工作面侧向静态支承压力进行估算,现场动力显现与计算结果相符,表明该软件能够有效估算深部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