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以聚磷酸铵(APP)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微胶囊化聚磷酸铵(PMCAPP),采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仪(EDS)、热重分析及吸湿试验等仪器及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MCAPP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窄,吸水率由15%(质量分数,下同)降低到7%;热分解性能有所提高;聚丙烯(PP)/PMCAPP的阻燃性能优于PP/APP的,当PMCAPP的添加量达到15%时阻燃性能最佳,极限氧指数(LOI)值达到36.0%。 相似文献
2.
聚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醛和聚乙烯醇半互穿网络的构建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三聚氰胺甲醛(MF)树脂制品的柔韧性,以聚乙二醇接枝三聚氰胺(M-PEG)替代部分三聚氰胺,并与甲醛、聚乙烯醇(PVA)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聚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醛(PEG-MF)与PVA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体系(SemiIPN)。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手段对Semi-IPN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PEG、PVA等柔性链段对Semi-IPN黏度、游离甲醛含量、柔韧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作为线型结构贯穿于聚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交联网络体系结构中,形成了半互穿网络结构;所形成的Semi-IPN的热分解温度比MF树脂降低了60℃左右;Semi-IPN的韧性比纯MF树脂提高了800%,最高可达到19.700kJ/m2。 相似文献
3.
4.
5.
6.
以硫黄为硫化体系,将蜜胺微球(MF)分别填充到丁腈橡胶(NBR)和丁苯橡胶(SBR)中,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MF和2种橡胶的相互作用,考察了MF用量对2种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并利用Ghoreisy模型研究了硫化动力学。结果表明,MF与NBR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而与SBR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随着MF用量的增加,NBR和SBR混炼胶的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均缩短,硫化速率和转矩差值均增大,硫化反应活化能均逐渐降低,且相比NBR混炼胶,MF对SBR混炼胶的影响更显著;利用Ghoreisy模型能很好地描述NBR和SBR混炼胶的硫化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通过混合煅烧法制备出g-C_3N_4/NiO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谱(EDS)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差热分析(DTA)和热失重(TG)研究其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NiO均匀分散于g-C_3N_4的表面,g-C_3N_4/NiO使AP的高温和低温分解峰合并,高温分解温度降低62.5℃,表现出良好的催化作用。g-C_3N_4/NiO的复合催化效果优于单独使用g-C_3N_4或NiO,说明g-C_3N_4和NiO具有协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