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直流母线式的有蓄电池有逆流发电系统结构。使用智能单相电能表作为电能信号的采集终端,将采集所得的各种电能信号采用MODBUS-RTU通讯协议通过485总线传输至485/USB转换器,再由转换器送至上位机进行读取。上位机的各种控制指令通过XBee无线传输模块发送给现场单片机控制模块,由单片机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通过LabVIEW开发平台编写可视化较强的上位机界面,并利用WEB发布技术将前面板发布至网络上进而实现运程监控。通过测试及分析,结果显示整个系统运行良好、稳定、实时性强。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myDAQ的PWM远程控制直流电机调速与测量系统。采用LabVIEW开发平台,在上位机用图形化编程语言编制PWM控制信号,并通过myDAQ的模拟输出口将PWM信号送给直流电机驱动控制电路实现电机的调速,同时上位机启动、停止、转向等控制信号也通过myDAQ数字输出口送给驱动电路进而实现电机的起、停、转向控制。电机转速通过编码器测量并送至上位机,在上位机将会实时跟踪与显示电机运行状态以及PWM控制信号波形,利用LabVIEW的WEB发布技术将前面板发布至网络上进而实现运程控制。通过测试及分析,结果显示整个系统运行良好、稳定、实时性强。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镁合金整体壁板压弯成形的可行性,以及镁合金壁板压弯成形过程中金属的流动规律,对AZ31镁合金网格壁板压弯成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建立了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几何模型,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对AZ31镁合金网格壁板压弯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镁合金网格壁板压弯成形中的温度场、应变场、应力场、破坏系数等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合适的AZ31镁合金壁板压弯成形工艺参数,并对镁合金网格壁板压弯成形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合格的镁合金网格壁板弯曲件,并分析了镁合金网格壁板成形件尺寸精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最大相对误差为16.7%。 相似文献
4.
溅射涂层对炮钢氧化及热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炮钢CrNi3MoVA上沉积NiCrAIY涂层,研究了涂层前后抗氧化及热腐蚀的性能,结果表明,溅射NiCrAIY涂层的炮钢的抗氧化及热腐蚀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个基于ATmega8单片机控制的可切换的mydaq(NI虚拟仪器套件)实验台。该实验台将mydaq实验台上的相关信号(以模拟,数字输入/输出信号为例),通过模拟开关技术扩展成三路信号。通过对单片机编程,再经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从而方便地切换和控制三块实验板的工作和停止。上位机通过LabVIEW编程制作操作界面,由于是图形界面,较为直观,人机交互性强。 相似文献
6.
基于位错理论的振动消应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位错理论解释振动消应力法降低和调整残余应力的机理,揭示振动消应力的效果与金属材料中的位错密度和位错组态的内在联系.详细分析位错的萌生、运动、增殖对滑移和塑性变形的贡献,从数学上阐述振动时效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挤压态镁合金压痕—压平复合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及孪晶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镁合金压痕—压平复合变形过程中,随着复合变形系数和变形温度的增加,AZ31镁合金的孪晶数量逐渐增多,动态再结晶程度增大,晶粒细化效果明显。动态再结晶的主要形核之处是原始晶粒的晶界处,动态再结晶新晶粒产生于原始晶粒的晶界处,且形状为典型的项链状结构,孪晶界也是动态再结晶的有利形核位置。在压痕-压平复合变形过程中,较低的变形温度和较大的变形程度有利于孪晶组织的形成,且孪晶组织容易出现在大晶粒内部。 相似文献
8.
由于CaMgSn的形貌对Mg-Sn-Ca系合金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了慢冷、快冷及时效处理对CaMgSn组织形貌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对Mg-3Sn-2Ca-3Cu合金微观组织、相结构和硬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Mg-3Sn-2Ca-3Cu合金慢冷组织主要由α-Mg、CaMgSn、CuMg2、(Cu,Ca)Mg2和Mg2Sn构成,其中CaMgSn为粗大的棒状相.快冷及时效处理后,CaMgSn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时效48h的时候转变为近球状形貌;时效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硬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时效48h的时候达到最高值HV 77.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表现为硬度的降低和第二相与基体的脱离.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目前远程控制扩展性弱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myDAQ的远程多对象控制系统,该系统将NI便携式数据采集设备(myDAQ)上的各种信号源通过模拟开关技术拓展成六路信号,并通过单片机IAP技术实现六路信号之间的切换控制。上位机通过LabVIEW编写制作便于人机交互的图形操作界面,并通过LabVIEW的Web发布技术将前面板发布到网络上。该系统在网络环境下成功实现了利用任意一台PC机对现场六种被控对象随时随地的交互式远程控制,并且通过摄像头实时观看控制现象。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iLab实验室的远程网络实验教学中,并且运行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