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39篇
机械仪表   20篇
矿业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4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高强钢平整机的生产工艺特点,结合板形与辊耗问题,将带材的出口前张力与辊间压力横向分布都均匀作为目标函数,把保证所有被平整高强钢产品的机械性能满足产品大纲要求作为约束条件,提出了一套针对热轧高强钢平整机的工作辊与支承辊辊径参数设计模型.其研究结果对指导宝钢分公司1880 mm热轧平整机的工艺参数的确定与技术谈判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具有进一步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热带钢连轧机工作辊温度场和热凸度预报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一种具有较高精度的样条有限条法对轧制过程中工作辊的温度场和热凸度进行计算和预报。结果证明,该模型理论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吻合较好,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和预报热带钢连轧机工作辊的热凸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较为准确的轧机振动状态下的轧制压力模型为基础,对宽带钢冷轧机干摩擦阻尼减振进行了数值模拟的研究。研究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相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板带轧制变形粘着区长度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金属压力加工过程中,接触表面上可能存在两种区域:滑动区和粘着区。本文分析了粘着区产生的原因,并首次尝试应用摩擦学中的预位移原理计算了板带轧制变形粘着区的长度。计算结果与前人的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四辊轧机支撑辊弯辊装置,靠纯力偶产生弯曲,机架、压下装置和支撑辊轴承都不承受弯辊力。在采用这种新型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用支撑辊弯辊装置控制板厚的新设想,论述了用支撑辊和工作辊弯辊装置进行板厚,板形综合调节的新途径,介绍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300mm四辊可逆式冷轧机板厚、板形综合调节系  相似文献   
6.
冷带轧机振动及干摩擦阻尼减振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轧机振动过程中辊缝的非线性,本文建立了以轧制理论公式为基础,计算简便、快速的动态轧制力计算模型,结合轧机垂直振动简化力学模型,对高速冷带轧机振动及干摩擦阻尼减振等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消除来料板形缺陷的角度,讨论了平整机延伸率的设定问题,给出了消除来料板形缺陷所需要 的最小延伸率的计算模型,对于指导现场延伸率的设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三维刚塑性有限元数值方法对斜辊面孔型中轧制异形截面环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与轧制矩形截面环件相比,异形截面坏件轧制具有不同的金属流动特点及应力应变分布规律。所得结果对环件轧制工艺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冷连轧机工作辊原始粗糙度与换辊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冷连轧生产过程中打滑与热滑伤问题 ,建立了一套工作辊原始粗糙度与换辊周期综合优化的数学模型 ,并将其应用于某厂 2 0 30mm5机架冷连轧机的生产实践 ,降低了该轧机打滑与热滑伤的发生率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局部浪形对冷轧钢卷起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带材卷取过程中在钢卷表面形成的容易使开卷后带材产生附加浪形、造成产品降级的起筋问题,在大量的现场试验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局部浪形与大局部浪形的相关特点,提出一套大小局部浪形的理论判断标准,并对大局部浪形引起起筋过程中轴向力的由来、起筋区域临界失稳应力与轴向力的计算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分小局部浪形与大局部浪形两种情况,分别建立相应的起筋量计算数学模型,定量模拟出了不同情况下起筋量的大小,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进行了跟踪对比,统计表明模型平均偏差保持在10%的范围内,单次最大偏差小于(等于)15%,达到相当高的精度,满足了工程上对起筋量预报的精度要求,并为厂方起筋缺陷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