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固体吸收剂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基于双流体模型,采用考虑颗粒聚团结构影响的能量最小多尺度曳力模型(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 method,EMMS)计算气固相间曳力作用。以碳酸钾作为固体吸收剂,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碳酸钾吸收二氧化碳过程的化学反应模型。以YI等的流化床试验台为模拟对象,对循环流化床二氧化碳吸收器内二氧化碳捕集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模拟得到不同曳力模型对二氧化碳去除率的影响,发现采用EMMS曳力模型更接近试验数据。模拟给出颗粒体积分数、二氧化碳组分质量分数及固体温度分布特性。分析水蒸气质量分数、反应器高度以及操作压力对二氧化碳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蒸气质量分数及反应器高度的增加,二氧化碳去除率得到明显提高;而操作压力的增加使得二氧化碳的去除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3.
以抗折强度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质量损失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对两种水胶比的二级配泵送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影响,借助SEM测试技术分析探讨了石粉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质量损失率,抗折强度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能更准确地反映冻融循环对混凝土性能劣化的程度。混凝土的抗冻性随石粉含量增大而呈现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一方面石粉颗粒的微集料填充效应和活性效应能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对改善混凝土抗冻性有利,另一方面,混凝土的含气量随石粉含量的增大而降低,从而对抗冻性不利。因此,从抗冻性的角度,石粉含量存在一最佳范围值。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二级配泵送混凝土所用人工砂中石粉含量的最佳范围为20%~25%。 相似文献
4.
在保证混凝土水胶比、砂率、外加剂掺量不变的条件下,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60~180mm范围内,研究了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对两种水胶比(0.45、0.37)的二级配泵送水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工砂中石粉含量从12%增至28%,混凝土用水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对于水胶比较大的A组混凝土,增加石粉含量显著降低了拌合物1.5、2.0h的坍落度经时损失率,而对水胶比较小的B组的坍落度经时损失率影响略小;拌合物的含气量随石粉含量增加而降低,而相同含气量时,引气剂的掺量必然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凝结时间随石粉含量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当石粉含量上限值增至20%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于原级配混凝土,抗冻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综合考虑,二级配泵送水工混凝土所用人工砂的石粉含量可控制在15%~20%之间。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的农村房屋危险性鉴定方法主观性大、耗时费力、难以量化评定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农村房屋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无人机采集房屋表面的彩色图像和深度图像,利用基于SFM的三维重建技术对房屋整体进行重建,并根据重建结果为房屋危险性评估作参考;再通过基于深度图像的局部缺陷三维重建和基于摄影测量的裂缝检测技术对房屋的危险点进行定量测量.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快速采集房屋的缺陷信息,同时建立直观精细的房屋模型,对提高检测效率和精度、建立房屋鉴定数据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工程概况 张坊水源应急供水工程是为缓解北京用水矛盾在2003年实施的应急引水工程.该工程位于北京西南部,其水源地为张坊千河口拒马河河滩地,工程建成后主要供北京西南部的部分生活和工业用水.工程沿线主要用水户有燕山石化总公司、长辛店水厂及田村山水厂等. 相似文献
7.
8.
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作为冻融损伤的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人工砂混凝土试件在水和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2种冻融循环下的损伤程度,研究了混凝土抗水冻融与抗盐冻融循环作用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渗透压理论,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理论阐释.结果表明:抗水冻融和抗盐冻融循环次数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且该线性相关性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及石粉含量无关;进一步结合天然砂混凝土抗水冻融与抗盐冻融试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定量关系的普适性,即混凝土抗水冻融循环次数约为其抗盐冻融循环次数的2.8倍. 相似文献
9.
危岩体一般处于非稳定或极限平衡状态,影响危岩体稳定的因素很多,而地质勘探往往难以给出危岩体的准确参数。以金沙江花石崖危岩体为例,主要考虑了危岩体裂缝位置和深度、裂缝中水压力大小、危岩体强度参数以及危岩体下部软弱岩层参数等因素。使用FLAC~(3D)软件基于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各因素变化对危岩体安全系数的影响。对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裂隙水压力和危岩体下部软弱岩层参数对危岩体稳定影响较大,在危岩体治理中应加固下部软弱岩层以及封闭上部裂缝,防止雨水汇集。 相似文献
10.
对转8A贝氏体球墨铸铁斜楔生产中出现的球化率和渗碳体不合格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铸造和热处理工艺方面探讨了影响材料性能因素及改善和提高材料性能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探讨碳当量和球化剂加入量,采用瞬时孕育等可提高球化率;采用预热砂型等可减少渗碳体。改进热处理工艺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