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Y1228#机车大修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任我厂克服无大修能力的的弱点,较详细而又细致地分析了SY1228#机车大修所必具备的每一步,充分考虑到每一细节,并且制订相应的措施,加强维修管理,取得了很好效果,节省了资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刘荣正  刘马林  邵友林  刘兵 《化工进展》2016,35(5):1263-1272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FB-CVD)技术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材料制备技术,兼有流化床传热传质性能良好以及化学气相沉积均匀、产物单一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因其属于交叉学科,散见于各种研究,没有进行专门的进展评述。本文拟对FB-CVD的工业应用进行专题综述,分析其发展和研究趋势。首先探讨了FB-CVD的基本原理,分别综述了其在颗粒包覆、一维纳米材料、多晶硅制备、颗粒表面改性及粉体制备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FB-CVD的过程模拟及反应器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以上讨论,梳理了FB-CVD研究的科学内涵。可以看出,该过程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征,即材料制备的微观层次、颗粒流化均匀性的介观层次以及反应器结构设计的宏观尺度。总结得出:FB-CVD技术的未来发展取决于3个尺度的耦合分析,其研究重点也应关注尺度间的相互影响效应,如材料制备的均相成核、非均相成核和颗粒流化及运动规律的相互耦合等。  相似文献   
3.
选取室温下为正交-四方两相共存的0.94(Na0.52K0.48)Nb03-0.06LiNb03为基方,过量添加1.5mol%的Na2CO3和1mol%的CuO,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样品,研究其显微形貌、异常长大晶粒和小品粒的相结构以及晶粒和液相成分。结果表明,CuO的添加有助于液相在较低烧结温度下形成,从而促进晶粒生长,也有助于样品的致密化烧结:样品中的异常长大晶粒和部分小品粒都具有品格常数相似的钙钛矿相结构;Cu可以固溶入KNLN主晶相中,但其固溶度有限,晶粒边缘成分的钠含量高于钾含量,而液相成分中的钾含量高于钠含量,在KNLN-CuO的液相烧结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凝情况。  相似文献   
4.
采用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FB-CVD)制备了碳化硅包覆层,利用多尺度耦合模型对包覆过程进行了模拟,以提高包覆层的均匀性。开发了可应用在核能领域的碳化硅材料,如致密碳化硅层、细晶粒碳化硅包覆层、碳化硅/碳/硅混合包覆层、多孔碳化硅包覆层、碳化硅纳米线、碳化硅纳米粒子等。为了评估碳化硅包覆层的可靠性,进行了极端条件下的模拟事故氧化考验。对于以碳化硅为主要包覆层的燃料元件,在高通量核反应堆中进行了辐照试验,结果表明:该碳化硅包覆层材料在核应用中的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5.
烧结方法对(Zr_(0.8)Sn_(0.2))TiO_4介质陶瓷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电热和微波烧结法制备了(Zr_0.8Sn_0.2)TiO_4(ZST)微波介质陶瓷,研究了不同方法中烧结工艺制度对介质陶瓷材料密度、微观结构、相组成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电热烧结相比,在所得材料密度近似的情况下,微波烧结能降低烧结温度约70 ℃、缩短烧结时间2.5 h,所获材料密度分布的标准差大大减小;微波烧结所得材料的晶粒尺寸均匀、结构致密;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品质因数随着微波烧结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对应数值分别比传统烧结方式提高17.5%和14.3%左右.并对微波烧结介质陶瓷的致密化机理以及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伟  崇彪  刘荣正  刘文  罗仙  罗雄  金云杰  林波 《贵金属》2023,44(2):57-61
建立了碱熔分解样品、碲共沉淀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含钌二次资源物料中钌含量的方法。对样品分解、钌的分离和测定、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了研究。约0.5 g粉末样品与5 g的过氧化钠混匀,于730 ℃马弗炉中熔融25 min,冷却后用水浸出,盐酸酸化,加氧化剂使钌保持较高价态,用碲共沉淀法分离钌,ICP-AES测定钌含量。样品加标回收率98.8%~99.8%,相对标准偏差(RSD,n=9)为:0.3%~1.0%,方法快速、简便,已应用于生产测定。  相似文献   
7.
TRISO型包覆燃料颗粒可将核裂变产生的气体、固体裂变产物束缚在燃料颗粒内部,是高温气冷堆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为满足未来超高温气冷堆在更高温度及更高燃耗条件下对燃料元件的要求,需对传统TRISO颗粒进行优化和改进。基于包覆颗粒的破损机制,设计了两种SiC基新型包覆颗粒,一种采用疏松SiC层替代疏松热解炭层,包覆层由内而外依次为疏松SiC层、内致密热解炭层、致密SiC层、外致密热解炭层;另一种为全SiC包覆结构,包覆层由内而外依次为内层疏松SiC层、SiC过渡层、外层致密SiC层。根据结构设计,采用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实验探索了疏松SiC的形成机制及包覆工艺条件,并利用SEM、XRD等进行材料分析,最终成功实现了两种新型包覆颗粒的大规模制备。更进一步,提出了全SiC基燃料元件的概念,并制备了球形和柱形全SiC基模拟燃料元件。  相似文献   
8.
梳理了高温气冷堆核能工程涉及的颗粒学问题研究内涵,对高温气冷堆核能工程中相关颗粒学相关问题进行综述,认为高温气冷堆研发过程中有很多基础理论问题和颗粒学密切相关,例如颗粒的制备、测量、流化、分选、输送、混合、碳气溶胶的凝聚和沉积等,凝炼颗粒学学科与核能工程学科的结合点。结果表明:核能工程中的颗粒学相关研究具有普遍意义,也有其自身特殊性;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核能工程中相关学科交叉切入点,可以更好地为核能安全利用服务,同时也拓展颗粒学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一般致密SiC材料的制备需要极高的温度,而降低制备温度一直是SiC制备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球形二氧化锆陶瓷颗粒上制备了厚度为几十微米的SiC包覆层。通过对不同温度SiC包覆层的显微形貌及微观结构变化规律研究,给出了沉积效率变化规律,发现低温产物富硅,而高温产物富碳。对不同氩气含量的实验研究发现,氩气的加入可以促进沉积反应向富碳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在显著降低温度的条件下制备出致密SiC包覆层。综合实验结果给出了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不同温度及氩气浓度条件下制备SiC的物相分布图。   相似文献   
10.
综述全颗粒和单颗粒均匀包覆的颗粒包覆研究层次;对比表面更新模型、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分区群体平衡模型、DEM-C-PBM模型、CFD-DEM模型等包覆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提出CFD-DEM模型是单颗粒层次的数值模拟方法;基于颗粒包覆数值模拟方法的比较分析,针对颗粒包覆过程的多场耦合特征,提出CFD-DEM-CVD多尺度模型,将宏观流体尺度、介观颗粒尺度、微观材料沉积尺度耦合起来进行包覆过程数值模拟;提出颗粒包覆过程准确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单颗粒尺度的表面均匀包覆机理研究和基于反应器尺度的物理场分布研究相耦合的多尺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