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P材料及其器件的研制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而键合技术又是光电子集成研究领域内一项新的制作工艺。利用键合技术结合离子注入技术可以InP薄膜及器件集成到Si衬底上,改善机械强度,降低成本,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概括地介绍了近年来InP在Si上的键合工艺及层转移技术研究进展,并对InP和Si的几种键合工艺进行了分析。降低InP和Si键合温度,进行低温键合是其发展趋势。比较几种键合技术,利用等离子活化辅助键合是降低键合温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的基础上,针对金属陶瓷WC在高温下易烧损、熔解的特点,对现有设备的等离子炬进行改进,设计出表面冶金金属陶瓷专用等离子炬,将单送粉系统改为双送粉系统,并采用对比试验,对等离子炬改进前后形成的冶金层组织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等离子炬所形成的表面冶金层中的WC烧损率大大减少,第二相强化效果明显,耐磨损性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铝基体上制备了氧化钇涂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金相显微镜对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等离子喷涂制备的氧化钇涂层没有裂纹,比较致密,其孔隙率为5.58%;涂层由立方相和单斜相组成,喷涂粉末的相结构影响涂层的物相,粉末中的单斜相促进等离子喷涂过程中立方→单斜相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气相来源的基础上,对等离子熔覆表面冶金层中气孔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气孔形成分4个阶段:气泡形核、长大、上浮和气孔的形成。气孔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基体表面状态、冶金材料体系和结晶速度等。最后,提出了减少冶金层中气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Q235钢表面获得铁基冶金层,并对其进行磨粒磨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冶金层耐磨性比淬火45号钢有较大提高。等离子表面冶金层磨粒磨损机制主要为两种类型:①塑性变形-切削;②断裂-剥落。磨损过程为两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冶金层组织对磨粒磨损机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Fe-Ni基涂层的高温性能,在Fe-Ni基合金粉末中添加La2O3和Ce2O3的混合物,对涂层的高温氧化行为和高温耐磨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稀土改性Fe-Ni基涂层组织细密、晶粒细小、形成稀土化合物LaNi4Si、Ce2Ni22C3以及硬质相Cr3Si;稀土改性Fe-Ni基涂层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氧化初期,涂层质量迅速增加,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在氧化后期,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直线规律,质量增加缓慢.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提高和Cr3Si硬质相的弥散分布使涂层的高温耐磨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的冶金过程,分析了冶金过程的特点.该过程是一个分阶段、连续过程;并研究了等离子表面冶金铁基合金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最后得出等离子表面冶金过程的一般规律,用于指导该项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多孔阳极氧化铝,利用原子层淀积技术对其封孔,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了样品的表面及剖面形貌,对样品进行染色处理,利用酸性点滴试验测试样品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阳极氧化处理形成大孔径约为16 nm的多孔膜,多孔膜在循环50次的原子层淀积下能实现表面封孔而内部有空结构;经封孔后的样品抗染色及抗腐蚀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0.
以透明导电玻璃ITO和铜片为工作电极,用0.1mol/L乙酸铜和0.02mol/L乙酸钠的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通过两电极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Cu2O薄膜。讨论了pH值和沉积电位对Cu2O薄膜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电极电化学沉积法制备Cu2O薄膜最佳的pH值为5.7~5.9,沉积电位为1.1~1.3V。此外,分析了沉积电位对Cu2O薄膜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