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7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2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酶法加工淀粉中糊化、液化与糖化的过程,然后综述了酶制剂在淀粉制糖(包括结晶葡萄糖、淀粉糖浆、麦芽糖浆、果葡糖浆)与乙醇生产中的状况。通过与酸法的比较,指出了酶法的优越性。最后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对北京西郊的城市山林的保护与拓展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可供有些领导可能涉及国务院的部委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酱醪中筛选得到了一株嗜盐片球菌,该微生物扩大培养后在酱醪发酵前期添加1×106CFU/g到酱醪中并按照高盐稀态酱油酿造工艺进行生产。所得酱油于50℃/震荡条件(200r/min)下进行破坏性实验。利用肉眼观察法和冷冻-离心法检测其二次沉淀形成时间和生成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生物胺含量,利用滴定法和定量描述分析法对酱油理化指标和风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嗜盐片球菌显著延迟了(15 d)酱油二次沉淀出现时间并减少了酱油二次沉淀生成量(89.12%,p0.01)和生物胺含量(55.21%,p0.01),其中色胺和酪胺含量分别下降了100%和77.00%。由于嗜盐片球菌利用酱醪中的糖类物质(总糖和还原糖下降56.32%和64.56%)产生了酸类物质(增加29.80%),因此导致了酱油酸味及酸香和焦糖香增强,甜味减弱。添加嗜盐片球菌导致的酱油滋味和香气的改变容易通过勾兑工艺进行调整,因此在酱醪发酵阶段添加嗜盐片球菌是解决国产酱油二次沉淀和生物胺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分析建筑学教学现状,探索未来建筑学的发展方向,以形成学校建筑学教学的特色。建筑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体制的变更、观念的更新。重视课程的合理设置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立足于未来教育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充分利用 Internet获取食品信息资源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本文综述了获取网络上食品信息资源的几种主要方式和技巧 ,介绍了食品科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站点、食品科学搜索引擎与数据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不同发酵温度(25、30、35、40℃)酱油中代谢产物差异。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不同发酵温度的酱油样品的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统计学分析,筛选不同温度发酵酱油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4种不同发酵温度酱油样品共鉴定出14类266个代谢物。其中,25℃下发酵酱油中氨基酸和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而35℃发酵酱油的中氨基酸、脂肪酸类和生物碱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通过OPLS-DA分析研究,鉴定出了37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变量投影重要性>1),包括有氨基酸9种,糖类和有机酸各5种,生物碱和脂肪酸各4种,芳香类化合物3种,香豆素类、胺类和酚类各2种,黄酮类1种。结论 该研究明...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鲮鱼油炸过程中棕榈油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感官及理化分析,并采用"Dalsorb吸附剂+板框过滤"的方法,对油炸后的棕榈油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棕榈油色泽逐渐加深、流动性及透明度逐渐变差,并且有大量鱼渣出现;棕榈油的酸价、羰基价、极性组分随油炸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酸价由初始0.06 mg KOH/g上升至2.34 mg KOH/g,羰基价由初始3.64meq/kg上升至17.70 meq/kg,极性组分由初始3.07%上升至15.1%),过氧化值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其中酸价、极性组分变化更接近国标上限,可优先做为评价指标,但考虑到极性组分检测时间长的原因,建议在线监控以酸价指标为主。采用"Dalsorb吸附剂+板框过滤"的方法,能够明显的降低煎炸后棕榈油的酸价指标(酸价由2.36 mg KOH/g下降至1.50 mg KOH/g),对羰基价和极性组分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种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粮食及其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B和C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水(84:16,V/V)提取,振荡离心后取上清液过赭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富集净化,经Waters ACQUITY BEH C18(50 mm×2.1 mm,1.7 μm)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和内标法定量,同时对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赭曲霉毒素A、B和C在0.25~2.5 ng/mL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均在0.999以上,本方法对赭曲霉毒素的检出限(LODs,S/N=3)和定量限(LOQs,S/N=10)分别为0.003~0.018、0.011~0.059 μg/kg;在2.0~10.0 μg/kg 三个加标水平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0.50%~107.08%,相对偏差(RSDs)介于0.14%~4.94%(n=6)。利用此方法对10个批次的粮食及其制品进行检测,发现1个批次的样品检出赭曲霉毒素A,含量为(0.35±0.01) μg/kg。此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粮食及其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B和C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10.
报道了混合酶澄清荔枝汁技术中的酶解最佳工艺条件,分析了混合酶量、酶解温度与时间、pH等参试因子对其澄清度的影响规律,并介绍了酶法促进风味增强、酶法免疫检测等果蔬汁加工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