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高高原实验室(61 kPa、4 290 m)和广汉实验室(96 kPa、520 m),分别开展常低压条件下FXL型航空电缆的对比燃烧实验。通过热辐射加热箱、烟密度及成分测试仪和氧指数仪等设备,测量点燃时间、烟密度、质量损失速率和CO、CO2及O2等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96 kPa和61 kPa两种实验环境下,低压下最小点燃时间及温度的数值更大,两者的温度和时间差分别为15℃和4.8 s;烟密度曲线快速升高后趋于平衡,61 kPa条件下的发烟量小于96 kPa;O2体积浓度随着加热时间先下降后升高,而CO2的变化趋势相反。在61 kPa条件下,CO曲线会出现双峰现象且更明显;随着氧浓度增加,质量损失速率加快且呈线性关系;压力因素对燃烧影响减弱且燃烧持续时间差值变小。研究结果揭示了低压环境对航空电缆的燃烧影响,为增强航空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泡沫生成系统、发泡倍数测定系统、泡沫热稳定性测试系统组成实验装置,使用气体检测仪监测封闭油面上方可燃气体浓度,测定两种不同类型的泡沫在低压环境下变温油面上的失效时间,研究泡沫的热稳定性。改变单一参数开展实验,探索固定温度条件下发泡倍数对两种不同类型泡沫热稳定性的影响、固定发泡倍数条件下油温对两种不同类型泡沫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泡沫热稳定性受泡沫发泡倍数和油温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在60 kPa的低压环境下,加热板温度相同时,随着泡沫灭火剂发泡倍数增大,泡沫破碎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6、9、12倍;泡沫灭火剂发泡倍数相同时,随着加热板温度增大,泡沫破碎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40、60、80、100、120℃。 相似文献
3.
高高原火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高高原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消防安全问题,在全面总结国内外高高原地区木垛火、标准油池火、柴汽煤油火以及高高原建筑火灾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动高高原火行为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如尝试多元化实验地点、条件、材料研究;开展火灾建模研究;推进高高原火灾防控标准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5.
为了研究单、双喷头细水雾抑灭正庚烷池火灾的效能和机理,在半体积飞机模拟货舱中开展了单、双喷头细水雾雾滴粒径测试和抑灭20 cm 正庚烷池火灾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喷头细水雾协同工作会导致雾滴之间相互碰撞发生二次破碎,有助于雾化效果的提升。通过对燃料表面温度、火焰区平均温度和舱内氧气浓度的测量和计算,对比分析了单、双喷头细水雾抑灭火的主导机理。结果表明,单喷头细水雾灭火的平均时间为283.14 s,耗水量约为3.54 L,燃料表面冷却是其抑灭火的主导机理。双喷头细水雾灭火的平均时间为212.22 s,耗水量约为5.31L,火焰冷却是其抑灭火的主导机理。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低气压环境下飞机货舱火灾发展至轰燃的内在规律,利用1/4体积标准飞机货舱在海拔4 260 m、气压60 kPa的环境下开展了一系列火灾轰燃实验。选择航空煤油作为主燃料,以单壁瓦楞纸箱被引燃作为轰燃发生的判据,研究低气压环境下不同火源尺寸对轰燃的影响。通过对飞机货舱内热烟气层平均温度、地板所受辐射热通量、燃料热释放速率和烟气体积分数的测量和分析,探讨低气压环境下轰燃发生的临界条件和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火源尺寸的增大提高了轰燃发生的可能性和轰燃的剧烈程度,在达到引发轰燃所需的临界火源尺寸后,继续增大火源尺寸会使轰燃发生的时间提前;60 kPa压力环境下飞机货舱轰燃所需的临界条件为:上部热烟气层平均温度达到553.5 ℃,地板所受辐射热通量达到19.85 kW/m2。 相似文献
7.
8.
为了使无人作战飞机能在敌方防区内以最小的发现概率和航路代价到达目标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对UCAV进行航路规划的方法;首先,根据燃油代价和威胁代价设计了目标函数,并根据敌方防区威胁源生成VORONOI图,然后通过对信息素初始化方式、蚂蚁转移规则以及信息素更新规则进行改进以优化传统的ACO算法,最后定义了使用改进ACO算法对UCAV进行航路规划的具体算法;仿真实验证明文中方法能实现UCAV航路规划,且与经典ACO算法相比,文中方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强的全局寻优能力。 相似文献
9.
选用水、磷酸二氢铵、碳酸钙作为惰性介质分别添加到含挥发质较多的煤粉中,使用Siwek 20L球型爆炸装置测试了混合体系的最大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燃烧持续时间、燃烧热值等参数,研究惰性介质对煤粉热值测量、燃烧特性的影响以及惰化效能差异。研究表明:混合体系中惰性介质能有效降低煤粉燃烧效率,且含量越大煤粉当量热值越低。惰性介质能有效降低粉尘燃烧的速率,使最大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减小,燃烧持续时间增加;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煤粉不再爆炸。水、磷酸二氢铵、碳酸钙对煤粉爆炸的惰化效能强弱顺序依次为水磷酸二氢铵碳酸钙。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