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676篇
  国内免费   36篇
电工技术   113篇
综合类   37篇
化学工业   34篇
金属工艺   36篇
机械仪表   49篇
建筑科学   173篇
矿业工程   18篇
能源动力   52篇
轻工业   15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8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17篇
自动化技术   463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阐述了堆载法静载试验中桩侧堆载与地基变形对试桩的影响,为便于分析,定义了试桩沉降的实测值和真实值。对比分析了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中关于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中心距离的相关规定,探讨了减小桩侧堆载对试桩沉降影响的方法。结合深圳填海区大直径超长桩静载试验工程实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采用地基处理+“回”字形混凝土平台时,桩侧堆载和加/卸载方式对试桩受荷性状及测试结果的影响,包括桩土沉降、桩身轴力、监测点位移和试桩刚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堆载法静载试验中,采用试桩沉降真实值时,桩侧堆载的加/卸载过程对试桩极限承载力和承载特性的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采用“回”字形混凝土平台的软土地基大直径超长桩静载试验,建议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或全站仪对试桩桩顶沉降真实值进行监测和校核,包括试验准备阶段桩侧堆载引起的沉降,以剔除桩侧堆载的加/卸载过程对沉降基准点竖向位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邓碧  张俊伟  诸葛绪松  刘文献  林星涛      苏栋      陈湘生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6):170-176
为了研究并行曲线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以横琴杧洲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了并行曲线隧道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工顺序和曲率半径r(r=500,800 m)下新建曲线盾构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位移影响较小,曲率半径对既有隧道位移影响相对较大; 随着曲率半径(r=500~800 m)的增加,既有隧道位移增加约15%; 既有隧道的位移主要在盾构开挖面前方2D(D为隧道外径)、后方1D范围内产生; 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的影响与曲率半径有关; 隧道曲率半径为500 m时,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变化影响规律相似,即离盾构开挖面最近的既有隧道剖面产生的弯矩最大,且最大弯矩和最小弯矩均出现在靠近新隧道一侧; 内侧隧道先开挖时,既有隧道的弯矩(绝对值)更小,此时对于并行曲线隧道施工,内侧隧道先开挖更安全; 在盾构开挖面前方一定距离内既有隧道产生的轴力最大; 隧道曲率半径为800 m时,双线隧道近似于平行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变化和大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3.
以上海竹园2-16-1地块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邻近地铁的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及其效果。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设计时采取了多种地铁保护专项技术措施,包括基坑分区实施方案、支护体系、钢支撑轴力补偿系统、坑内被动区加固、承压水控制措施等。结果表明:基坑各分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小于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的统计平均值0.42%H(H为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特别是靠近地铁侧的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接近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墙最大侧移的统计下限值0.1%H; 地铁侧坑外承压水位总体保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最大水位变化仅为0.72 m; 邻近的地铁隧道上行线和下行线的累计最大沉降量分别为8.2 mm和5.1 mm,均小于地铁下沉量允许值(20 mm),且隧道曲率半径满足控制值要求; 本基坑采用的系统变形控制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邻近地铁的安全,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可以为软土地区同类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基于非饱和土的平面应变抗剪强度公式,考虑中间主应力和基质吸力的共同影响,分别建立了均匀与线性2种吸力分布下非饱和土上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公式,并对其进行可比性分析,对比文献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进行正确性验证,最后探讨了各参数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上埋式涵洞竖向土压力公式为系列化的有序解析解,可退化为文献已有解答并包含众多新解答,并能计算涵顶上方不同高度处的竖向土压力,工程应用前景广泛; 基质吸力对涵顶竖向土压力具有重要影响,且线性吸力影响不如均布吸力明显,应考虑回填土的非饱和特性并实测吸力分布; 中间主应力效应随基质吸力和填土高度的增大而更加显著,同时均布吸力下中间主应力效应较明显,应合理选取强度准则以反映回填土强度的中间主应力作用; 等沉面高度与回填土物理力学性质、中间主应力效应、基质吸力及分布形式等有关; 基质吸力及其分布影响、中间主应力效应均与填土高度密切相关,体现了多因素对涵顶竖向土压力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5.
为提升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效果,提出了基于数据平台的新能源调度运行分析系统。分析了新能源资源评估、消纳统计、调度运行的需求,说明了数据平台的特点,结合数据平台业务建立了新能源运行调度分析系统,设计了基于数据平台的软件总体构架,说明了系统功能以及数据接口,阐述了系统在新能源调度管理中的数据流转、过程管控方式,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应用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86.
丛波日   马乃轩     王鹏军    徐传昶     李庆营   《机械与电子》2023,41(5):33-36
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桥梁结构会产生振动,以毫米波雷达技术为测量手段,提出桥梁索杆振动检测及自动控制方法。分析在恒载作用下桥梁索杆静止状态与振动状态的应变能,结合动能、势能和恒载做功等建立索杆平面内与平面外的振动特征描述方程。通过发送多周期连续毫米波雷达探测信号,取得同周期回波信号。根据回波信号与对应瞬时相位得到单频差拍信号及瞬时相位,检测出索杆振动幅值。利用半正定矩阵和正定矩阵等函数,建立令振动幅值达到最小值的桥梁索杆振动自动控制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检测精准度较高,自动控制效果较好,并有效抑制了振动幅度,具备良好的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87.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系统中,足端接触力的测量是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的基础,针对设计上面临的足地接触状态复杂、趾关节挠曲运动、重量及尺寸空间限制等问题,提出基于分布式传感器布局,以及刚柔结合的足端人机接触力测量装置结构方案。采用 6 自由度全约束的人机连接方案实现与人足的可靠连接,通过多传感器布置方式来应对复杂的足端受力状况,采用刚柔结合的双层结构,结合多个运动副,解决传感器之间内应力问题,并实现顺应趾关节弯曲的需求,设计了高精度的供电及信号放大电路,并建立力平衡方程实现力信号的合成,最后开展了与三维力台的对比实验,验证了功能指标和测量精度符合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88.
针对跨区互联电网,提出了计及现货市场出清的大电网安全校核策略;分析了跨区互联电力市场出清以及安全校核的主要流程以及出清模式;分析了安全校核与潮流断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新能源机组外送交易电力最大、总成本最低和外送电力成本最低为目标的电力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同时考虑安全校核约束。分析了考虑新能源的大电网多级安全校核流程,主要针对断面安全约束以及出清调度计划约束和新能源交易约束。仿真结果表明,安全校核作为电力调度和现货市场交易的约束,能够有效提升联络线功率平衡以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89.
针对电解铝电解槽维护管理的现场数据交互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现实的电解槽设备辅助管理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电解槽号,以电解槽号为纽带获取电解槽后台海量生产数据,应用 HoloLens2 混合现实平台实现虚拟数据与电解槽实体融合,基于后台历史数据的可视化辅助员工设备管理及数据决策。该实现方法可以为相同应用场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针对无人机图像中图像分辨率低、背景杂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电力线图像自动检测方法。通过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无人机采集的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可以排除噪声区域图像,准确识别出无人机图像中的电力线部分。通过使用 9 张无人机采集的图像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电力线图像的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