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篇 |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10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3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4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无线电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41.
42.
舰船处于海洋中不可避免产生腐蚀,为防止腐蚀,舰船上采用阴极保护系统,从而由阴极保护系统就产生腐蚀静电场和轴频电场,这种腐蚀电场给舰船安全带来威胁,为此提出基于虚拟仪器的舰船腐蚀电场仿真系统。虚拟仪器具有效率高,性能好,控制灵活,精度高等特点,为此仿真系统采用PXI总线仪器和LabVIEW7.1可视化的虚拟仪器系统开发平台,把传统仪器的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台计算机中,用户可以通过修改虚拟仪器的软件改变其功能与规模。舰船腐蚀电场仿真系统实现了腐蚀电场信号的自动采集,并通过仿真系统的计算机进行电场信号的处理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腐蚀静电场与阴极保护系统的电极位置有关,而轴频电场产生与阴极保护系统的电流有关,轴频电场的频率与螺旋浆的转速成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43.
越来越多的物联网设备接入到互联网中,但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或者缺乏安全防护手段,这些暴露在公网上的物联网设备极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与利用。研究表明,具有相似产品属性的物联网设备很有可能存在相同漏洞,因此有效的识别网络空间中的物联网设备,对其产品属性,如设备品牌、型号等相关信息进行细粒度识别和标定,对把握网络空间实体设备的安全态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搜索的物联网设备识别框架,利用物联网设备协议标语中富含的产品属性信息,通过自动化网络搜索技术构建物联网设备信息库,进而实现对未知新设备细粒度地自动分级识别和标定。通过公网实验,该框架能够很好识别视频监控和工控设备的产品属性,型号识别准确率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44.
针对双重化智能站域保护在检修、故障退出、灾变恢复等多种场景时可靠性不充分的问题,提出远程备用智能保护一体化中心(Remote Duplicate Configuration Smart Protection Center,RDCSPC)的继电保护新架构。选取系统可靠度作为可靠性衡量指标,运用马尔可夫状态空间法原理,建立RDCSPC架构各运行方案的转移密度矩阵。确定其失效率、修复率与各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保护系统本身拒动概率、误动概率,给出其可靠度数学表达式。通过算例定量分析RDCSPC与就地智能站域保护配合的各种运行方案的可靠性,验证了RDCSPC保护架构对系统的可靠性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45.
46.
以氢氧化钠为沉淀剂,制备系列Cu-Zn-Ca-Zr-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沉淀剂浓度对催化剂形貌及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TEM、TPR、BET和XPS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沉淀剂浓度对催化剂形貌和孔径均有影响,制备的催化剂中,分散在载体表面的氧化铜起主要催化作用,是催化活性中心。考察催化剂对四氯乙烷脱氢制备四氯乙烯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10℃、空速0.5 h-1和沉淀剂质量浓度10%条件下,催化剂催化四氯乙烷脱氢的活性最高,四氯乙烷转化率为80.0%,四氯乙烯选择性为96.0%。 相似文献
47.
48.
润滑油生态足迹指用于吸收润滑油燃烧所排放CO2的森林和草地的面积。重新修订化石能源地定义,基于碳循环的视角测算了中国润滑油生态足迹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润滑油生态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显示:2014—2019年中国润滑油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影响润滑油生态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民用汽车保有量和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两者分别每增加1%,对应的润滑油生态足迹分别增长15.11%和15.08%;其次是原油加工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四者分别每增长1%,润滑油生态足迹均增长14%左右;影响最小的是燃油价格,其每增长1%,润滑油生态足迹增加11.82%。 相似文献
49.
50.
为了研究二苯并[a,j]氧杂蒽类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在无溶剂微波辐射或者直接加热条件下,以6-溴-2-萘酚和醛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了3,11-二溴-14-取代二苯并[a.j]氧杂蒽类衍生物.利用IR、1H NMR、13C NMR和HRMS等方法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评价了它们对4种肿瘤细胞和一种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部分氧杂蒽类衍生物在体外展现了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3m和31对NB4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5.8 μmol/L和51.4μ mol/L,说明在二苯并[a,j]氧杂蒽的3和11位引入溴原子可以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