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9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8篇
能源动力   7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5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41.
航天器太阳电池用硅橡胶质子辐照损伤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在200keV能量下质子辐照空间级甲基硅橡胶的损伤效应并对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质子辐照后硅橡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红外光谱(ATR)、质谱(MS)及裂解气相色谱一质谱(PYGG-MS)等方法分析了硅橡胶老化机理。结果表明,在低辐照剂量下,硅橡胶以辐照交联效应为主,其拉伸强度及表面硬度提高;在高辐照剂量下,辐照降解效应占优势,其拉伸强度及表面硬度下降。提出了在质子辐照作用下硅橡胶大分子网状结构的破坏模型。  相似文献   
42.
简要阐述空间粉尘的定义、来源、空间分布状况及与航天器发生碰撞概率,并从空间粉尘与航天器外表材料交互作用角度,综述空间粉尘环境因素对热控涂层、高温热管、光学材料、太阳电池和绝缘隔热层影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地面模拟试验表明,空间粉尘高速撞击下对这些材料与元器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43.
热机械循环是复合材料所面临的苛刻空间环境因素.对B/Al复合材料进行温度变化范围为-125~125℃,外加拉伸载荷为30MPa的热机械循环试验,通过室温拉伸试验测量了B/Al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利用SEM及TEM分析了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形貌及显微结构,研究了热机械循环对B/Al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热机械循环造成了B纤维与Al基体之间界面的弱化,产生了可测的弹性模量的降低;同时,引起基体塑性应变,造成基体内位错密度增加.在热机械循环初期,B/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是增加的,但随即随热机械循环周次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44.
真空热循环对M40J/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测量了经不同次数单向真空热循环试验(93~413 K,10-5Pa)后M40J/5228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层剪强度,研究了真空热循环对M40J/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真空热循环次数的增加,90°和0°拉伸强度下降,并分别于48次和40次真空热循环后趋于平缓.弯曲强度随着真空热循环次数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平缓的特征,而层剪强度变化不大.90°和0°拉伸强度的变化与界面脱粘程度密切相关.弯曲强度变化主要反映真空热循环时树脂基体后续固化效应的影响.层剪强度变化是界面脱粘与树脂基体后续固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
空间级加成型硅橡胶的拉伸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空间级加成型硅橡胶(KH-S-A)进行了真空热循环试验(123-403K,10^-5Pa)。结果表明,试样质量损失率随热循环次数增加而提高,随后趋与平缓;在室温及高温条件下,试样拉伸强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开始增强而后下降;热循环过程中发生应变滞后现象,第1次循环后产生附加残余应变,260次循环后残余应变消失,400次循环后重新产生残余应变同时伸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46.
聚酰亚胺表面化学改性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酰亚胺表面通过在碱或胺溶液中改性以提高与其他材料的结合力。通过1 mol/L的KOH处理并质子化和5 mol/L的NH2(CH2)2NH2处理分别对聚酰亚胺表面改性,通过FTIR-ATR红外光谱对改性表面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酰亚胺表面改性是从外到内渐进的选择性反应,随处理时间延长改性程度增加;与KOH相比,NH2(CH2)2NH2反应活性较弱且空间位阻较大,因此其改性程度明显较低。经处理后酰亚胺环打开,聚酰亚胺表面激活生成氨基化合物和羟基,从而提高了表面结合力,但为了不影响整体材料性能,需控制改性时间。  相似文献   
47.
5CrMnMo钢的热疲劳裂纹研究SCIEI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自制Coffin型及自约束型热疲劳试验机研究了5CrMnMc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热疲劳行为。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揭示了热疲劳裂纹萌生及其扩展。结果表明,淬火态的5CrMnMo钢绝大多数热疲劳裂纹优先在晶界处萌生;淬回火态的试样裂纹主要萌生于碳化物与基体的脱开处,或形成晶界裂纹;无论是淬火或淬回火态的试样其热疲劳裂纹主要沿着碳化物与基体脱开处及晶界裂纹桥接而扩展。  相似文献   
48.
利用自制的自约束型热疲劳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了碳化物类型不同的4种合金白口铸铁的热疲劳行为。结果表明:具有M7C3型碳化物的18Cr2W及15Cr3Mo合金铸铁的热疲劳抗力最高,而具有M6C型碳化物的25W4Cr及具有M3C型碳化物的3Cr合金铸铁的热疲劳抗力均较低;碳化物是热疲劳裂纹扩展的主要通道,热疲劳裂纹长大通过主裂纹与其前沿碳化物中形成的微裂纹之间“桥接”方式进行,热疲劳断口主要为解理断口。  相似文献   
49.
热循环对TC4钛合金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淬火态和时效念的TC4钛合金在-196-350℃进行了热循环试验,并测定了合金热循环前后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经热循环后,合金的塑性下降;时效态的合金,强度变化较小,而淬火态的合金,强度先显著上升,经3000次热循环后,合金的强度又有所下降,用透射电镜分析了合金热循环前后的组织,讨论了热循环对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Ti-6Al-4V合金表面的热氧化/真空扩散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热氧化后真空扩散处理工艺在Ti-6Al-4V合金表面制备了与基体结合良好的硬化层,并在空气和真空条件下分别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硬化层由表面氧化物薄层和氧扩散区组成,硬化深度可达60μm。经840℃真空扩散后,在表面硬化层中发现有Ti3A1相形成,使沿层深方向的硬度下降趋势变缓。热氧化/真空扩散处理可有效地降低在空气和真空中的Ti-6Ai-4V合金与GCrl5钢的干摩擦因数,提高Ti—6A1—4V合金在空气和真空中的的磨损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