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篇 |
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1篇 |
综合类 | 5篇 |
化学工业 | 160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44.
分别采用水溶性过硫酸铵(APS)和油溶性偶氮二异庚腈(ABVN)引发剂进行氯乙烯(VC)微悬浮聚合,并与APS引发的VC乳液聚合以及ABVN引发的VC悬浮聚合情况进行比较,考察了引发剂类型对聚氯乙烯(PVC)乳胶粒子粒径分布和增塑糊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相同时,VC微悬浮聚合转化率大于悬浮聚合,而小于VC乳液聚合;APS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乳胶粒子存在数目较多的纳米级粒子,而ABVN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基本不存在纳米级粒子;引发剂和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在水相/油相/胶束中的分配和成核机理不同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ABVN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树脂成糊后呈剪切增稠特性,而APS引发微悬浮聚合得到的PVC树脂成糊后呈剪切变稀特性,且糊黏度较大。 相似文献
45.
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1,3,5-三(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的阴离子本体开环共聚制备了不同组成的共聚氟硅生胶,并结合硅氧烷的开环机理分析了聚合过程中特性粘数变化趋势。发现聚合过程中特性粘数变化趋势为先快速增长,然后下降并趋于稳定。不同共聚组成的硫化共聚氟硅胶均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6.
47.
PTFE-SAN复合粒子在ABS中的分散及其对ABS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种子乳液聚合制备的聚四氟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TFE-SAN)复合粒子在ABS中的分散及其对ABS燃烧特性的影响。发现PTFE粒子在ABS基体中分散良好,并出现少量成纤;PTFE-SAN粒子的加入可促进ABS的塑化,但却使ABS的熔体流动指数减小,流动性下降;PTFE-SAN复合粒子可降低ABS的燃烧速度,并具有良好的防止燃烧过程熔体滴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腈/纳米SiO2复合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含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烷(MPS)改性纳米SiO2的丙烯腈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腈/纳米SiO2复合粒子.研究了纳米SiO2的改性及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乳化剂和十六烷(HD)助乳化剂浓度对细乳化液滴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采用未改性纳米SiO2,细乳化后出现双峰分布,纳米SiO2粒子未有效进入单体液滴;用10%MPS改性纳米SiO2后,细乳化液滴呈单峰分布.随着纳米SiO2粒子含量的增加,细乳化液滴的平均粒径增大,分布变宽.含纳米SiO2粒子的细乳化液滴体的平均粒径随SDS浓度和HD浓度增大而减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乳液聚合产物的连续相中无纳米SiO2粒子分布,复合粒子呈非规整结构,纳米SiO2>粒子在聚丙烯腈基体中基本呈初级粒子分布. 相似文献
49.
在5L小釜中分别采用恒转速和变转速工艺进行氯乙烯(VC)悬浮聚合,考察粒径随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发现两者规律相似,即在低转化率时粒径随转化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转化率约为15%以后粒径几乎不再变化.同时发现搅拌转速、分散剂用量和聚合温度等对上述转化率~粒径变化规律几无影响,只是粒径大小的不同.将变转速工艺应用于大型釜生产中,考察变速时间、前转速及后转速对最终树脂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计算两工艺的生产能耗,发现变转速聚合除了有利于树脂颗粒的形成外,还可以降低搅拌功率的消耗,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