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建筑科学   3篇
能源动力   8篇
水利工程   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1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2003年,全国商品能源生产总量为16.03亿t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1%,其中:煤炭产量16.67亿t、原油产量1.7亿t、天然气产量345亿m3;2003年发电量1.9万亿kWh,比2002年增长15.5%;2003年底发电装机容量为3.85亿kW,比2002年增长7.8%.2003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6.8亿t,比2002年增长13%,其中:煤炭占67.1%、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8%、水电等占7.3%,石油进口达到9 700万t.由于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所提高,比2002年提高1个百分点.   ……  相似文献   
12.
13.
<正>去年冬天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连续爆发雾霾天气,除去地形风力风向等客观原因外,在燃煤、机动车排放、沙尘和建筑扬尘等众多人为因素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特别是燃煤过度排放,是加剧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占全球煤炭消费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消费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能源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万亿元,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2.1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煤,均居世界第二位。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形态。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  相似文献   
16.
史立山 《风能》2012,(1):10
2011年是我国风电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连续数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风电项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力资源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4亿kW,年电量为6.08万亿kW.h;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2亿kW,技术可开发年发电量为2.47万亿kW.h;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为4.02亿kW,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为1.75万亿kW.h。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为1.3亿kW,年发电量5 259亿kW.h。水力资源在我国能源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分析我国水力资源特点和水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水力资源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的新型电力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节能减排、重构能源供应体系出发,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的新型电力系统主要措施,强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既要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又要充分发挥可再生新能源清洁环保的作用,推动能源体系由以石化能源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从节能减排、重构能源供应体系出发,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的新型电力系统主要措施,强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既要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又要充分发挥可再生新能源清洁环保的作用,推动能源体系由以石化能源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