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2篇
电工技术   12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1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鲁西北地区是饮水型氟中毒较为突出的地区。选取鲁西北阳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水文地质调查和取样分析为工作基础,对浅层地下水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及Piper三线图探究了高氟地下水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结合饱和指数、Gibbs图和氯碱指数以及氟在土壤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从溶解与沉淀平衡、蒸发浓缩和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方面分析了氟的来源和高氟地下水成因。结果表明:阳谷地区F-浓度大于或等于2 mg·L-1的高氟水分布于地形较高的古河床高地; 地下水F-浓度由低到高,阳离子则由Ca2+、Mg2+向Na+转变,阴离子则由SO2-4和Cl-向HCO-3转变; 阴、阳离子浓度随F-浓度变化显示不同的规律性,且在F-浓度大于或等于4 mg·L-1的高氟水中,这种规律性变化更为明显; 土壤和地下水呈碱性、高HCO-3的化学特征以及区域地下水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是高氟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背景条件; 方解石、萤石和石膏的溶解与沉淀平衡以及阴、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高氟水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42.
采用体积修正量表示吸附实验中的体积误差,对Langmuir和Dubinin-Astakhov拟合模型进行修正,并应用修正后的模型对25和40 ℃条件下CO2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进行重新拟合.比较模型修正前、后拟合结果发现,修正后的拟合曲线与实测数据更加吻合,25 ℃时修正模型拟合曲线与吸附结果的相关系数达到0.998,40 ℃时达到1.000.煤吸附膨胀使CO2实测吸附量较实际吸附量偏低,应用修正模型拟合出25和40 ℃的CO2准确吸附量相比测试结果分别增长1.8%~29.3%和1.1%~8.2%.D-A模型对CO2吸附数据的拟合效果均优于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并对此教学 模式在课程中如何运用进行了思考,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4.
深入探索新工科再深化阶段的建设方法,规划卓越网络工程师培养目标;依托华为ICT学院平台,通过课程植入、培养卓越师资和校企合作开发实训课程等形式实施培养计划;提出本科生专业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方面的创新思路,并具体介绍本校在实施过程中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5.
46.
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扩大,如何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阐述了电解液在锂电池中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解液含氟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将锂电池电解液含氟添加剂分为氟代碳酸酯、氟代烷基类、氟代磷腈衍生物和氟代磷酸酯四类,并总结了它们各自作为添加剂的功能。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含氟添加剂的未来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
未来智能电网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双向互动、高可靠性、高质量的电力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用户隐私泄露、电网敏感数据加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电网数据结构及特征,得出威胁电网数据安全的几个因素—密文数据访问、敏感数据获取以及完整性数据的测试问题。其次讨论了几项目前数据加密技术—对称、非对称加密、属性粒度加密,在论证了其在保护数据隐私安全方面的良好性能之后发现了中心服务器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诸多瓶颈,如:服务器端不能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比较、划分,也无法实现投影操作,多表查询生成很多伪连接。综合上述弊端提出了基于盲签名的数据聚合策略,最后通过实验得出此策略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匿名性,且支持加法、非加法的高效保护机制,证明了该策略在保证智能电网数据安全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8.
为适应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接入配电网后发电方式和用电行为的改变,智能用电技术成为当前及未来智能电网研究的趋势。基于智能用电技术的内涵及核心特征,从需求侧响应、电能质量调控、可再生能源消纳、最优潮流控制、设备利用率提升方面,综述了配电网灵活优化运行的应用需求;考虑配电网运行与规划的相互影响,从分布式电源规划、配电网规划以及储能和电动汽车规划3个方向对当前规划思路和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结合源网荷供需灵活互动对配电网运行规划提出的挑战和未来配电网发展趋势,提出智能用电技术背景下配电网运行规划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济宁三号井田矿井突水的水化学特征和水源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三井田,尤其是一采区在开采3煤过程中受到上覆3煤顶板砂岩、侏罗纪红层和第四系下组等含水层的突水威胁。本文基于水化学方法,利用水质测试资料,结合聚类分析法描述了一采区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分析了突水水源。目前,进入一采区工作面的的水源主要为红层水和3煤顶板砂岩水,3煤顶板砂岩水所占比例随着采空面积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工作面涌水量资料验证了水化学法判定突水水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0.
本文对中央纬停(电子式)的原理、特点及电气配合等方面作了分析探讨。并根据国内1511、1515型织机的机构特点,设计了中央纬停(电子式)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