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匹配多套分布式驱动系统可以提升智能汽车的动力学控制能力,但该车在对开坡道起步时仍会存在动力性与方向稳定性难以兼顾问题。提出并验证一种结合主动转向与差动转向的分布式驱动智能汽车双重转向控制方法。根据各驱动轮独立可控的特点,分析对开坡道起步时施加双重转向控制的必要性;根据左右轮驱动力不等导致车辆产生差动转向而偏离直行路线的现象,基于模型预测控制设计出前轮主动转向控制器;结合设计的主动转向控制器与已有的分布式驱动汽车转矩自适应驱动防滑控制器,完成双重转向控制器设计;通过仿真分析和实车道路试验,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施加双重转向控制,可以使分布式驱动智能汽车尽可能充分利用其自身驱动力和路面可提供的最大附着力;同时,能够根据实时的车身姿态参量和所在位置信息计算出相应的附加转向盘转角,通过主动转向使横向偏移量大幅降低。所提出的基于差动转向与主动转向相结合的双重转向控制,可以全面改善车辆的通过性和方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对称式行星齿轮差速器在各类车辆上被广泛应用并制约着整车的行驶稳定性.为了透彻分析该类差速器各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半轴齿轮的差速机理,对其进行了受力分解和内摩擦力矩的计算,并对其转矩转速分配特性进行了建模,最后,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当对称式行星齿轮差速器两侧输出端转速不同时,内摩擦力矩将对该差速器两侧半轴输出转矩的差异产生决定作用,因此,改变差速器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的结构参数即可改变内摩擦力矩的大小,并进而改变该差速器的转矩分配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微观相场方法对3种不同成分的Al-Zr合金的时效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Al-3at%Zr、Al-6at%Zr和Al-15at%Zr3种合金时效过程中形成的Ll<,2>结构的Al<,3>Zr有序相的沉淀机制分别为失稳分解机制、失稳分解加非经典形核混合机制、非经典形核机制:有序相形成经历的过程为过饱和固溶体→G.P.区→非化学计量比有序相一化学计量比有序相,开始阶段形成的G.P.区中,一些尺寸和浓度较小的区域随着演化的进行逐渐溶解消失,一些尺寸和浓度较大的则进一步长大有序化并最终形成化学计量比有序相. 相似文献
14.
筒形件强力旋压工艺参数选取方式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强力旋压是制造薄壁简形件的一种高效加工方法,但在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工艺参数的影响。为改善加工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对包括旋轮形状在内的几种影响较大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证了工艺参数的选取与产品生产缺陷之间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可行的选取方式。认为:旋轮形状参数要依据理论公式和经验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旋轮进给比要考虑壁厚减薄率、管坯厚度、旋轮直径以及圆角半径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在0.5mm/r~1.5mm/r之间选取;普通简形件采用多道次成形,道次减薄率应逐渐增大,道次减薄量由大到小递减;带内筋筒形件采用大减薄率一道次成形或采用不同的芯模实现预成形和终成形;旋压力的大小要综合考虑其它工艺参数的变化情况,合理施加。这样,经过一定的调整就可以加工出质量较好的产品,从而为该工艺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后,各地纷纷启动扫雪防滑应急方案,先后出动了平地机、装载机、推雪机等机械设备,在主要的公路干道和城区街道清除积雪。在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广西、江西、陕西及河南等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徐工科技、一拖洛建及鞍山海虹等企业紧急调动最先进的设备资源,为各地路政部门提供平地机、扫雪机、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来清除路面冰雪,使一些地区受损设施及时得到抢修和恢复,有力地保障了灾区必要的生产生活供应和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挥独立车轮驱动系统的优点并回避其结构缺陷,设计了一种双电机可变模式驱动系统,并对驱动系统中差速器这一关键部件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研究表明,差速器作为一个二自由度机构,除在集中驱动模式下起到差速作用外,在独立车轮驱动模式下,当取消对壳体的约束时,还可以保证两侧半轴齿轮的独立运动。因此,将差速器用于可变模式驱动系统中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基于规则修正的同轴并联混合动力客车瞬时优化能量分配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轴并联混合动力客车因其动力总成构型较传统构型改动小、能量传递效率高且易于实现多模式运行而在公交客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应对复杂瞬变的公交工况,如何设计高效的能量分配策略实现混合动力客车的高效节能已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针对同轴并联构型混合动力客车建立逆向仿真模型,在分别对规则式能量分配策略和瞬时优化分配策略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发动机切入/退出动力系统时机对于整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规则修正的瞬时优化能量分配算法。将发动机切入/退出判定引入到瞬时优化算法中,并对该策略进行仿真与道路试验验证。实车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能够提升节油率约5%,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并联混合动力客车能量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所发明的双模耦合驱动系统开展了电动汽车对开坡道通过性能提升研究。分析了该驱动系统在对开路面上的转矩输出特性以及通过性控制方案;根据驱动轮滑转率门限制定了变模控制触发判定规则;针对驱动电机在变模过程中的主动调速要求,设计了其模糊-PID控制器;根据变模执行机构电机的参考角位移曲线,设计了其预测函数控制器;通过与其他驱动模式的台架和实车试验对比,验证了系统转矩输出特性以及变模控制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双模耦合驱动系统的转矩输出特性符合电动汽车的技术需求,其灵活的变模控制功能大幅提升了车辆在对开坡道上的通过性能。 相似文献
19.
电动汽车双模耦合驱动系统实现集中式驱动系统与分布式驱动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可以大幅提高整车的动力学性能,但其驱动模式切换会造成车辆的平顺性下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并验证基于机电耦合控制的变模冲击抑制方法。针对双模耦合驱动系统的独特构型,建立其传动总成模型,揭示出加装扭转减振器以减小变模冲击的动力学机理;综合考虑变模时间限制和冲击度要求,根据前期系统参数优化结果拟合得到变模执行机构驱动电机的角位移曲线;建立变模过程的预测函数控制器,实现对变模执行机构驱动电机拟合角位移的跟踪控制,完成了驱动模式的平滑切换。研究结果表明,将扭转减振器与预测函数控制器相结合进行机电耦合控制,可以在保证变模时间需求的前提下大幅减小系统冲击,达到所需的变模平顺性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所发明的双模耦合驱动系统开展了电动汽车对开坡道通过性能提升研究。分析了该驱动系统在对开路面上的转矩输出特性以及通过性控制方案;根据驱动轮滑转率门限制定了变模控制触发判定规则;针对驱动电机在变模过程中的主动调速要求,设计了其模糊-PID控制器;根据变模执行机构电机的参考角位移曲线,设计了其预测函数控制器;通过与其他驱动模式的台架和实车试验对比,验证了系统转矩输出特性以及变模控制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双模耦合驱动系统的转矩输出特性符合电动汽车的技术需求,其灵活的变模控制功能大幅提升了车辆在对开坡道上的通过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