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篇 |
综合类 | 25篇 |
化学工业 | 33篇 |
金属工艺 | 59篇 |
机械仪表 | 42篇 |
建筑科学 | 50篇 |
矿业工程 | 23篇 |
能源动力 | 10篇 |
轻工业 | 36篇 |
水利工程 | 5篇 |
石油天然气 | 35篇 |
武器工业 | 6篇 |
无线电 | 1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篇 |
冶金工业 | 34篇 |
自动化技术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川东南志留系小河坝组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勘探前景较好,但小河坝组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基础研究薄弱,制约了目的层系的油气勘探。以川东南回龙场地区为例,系统采集了研究区小河坝组101个样品,利用常量及微量元素分析了小河坝组古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小河坝组主要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温暖潮湿、弱氧化—弱还原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纵向上,海平面变化表现为2个海侵—海退旋回,自下而上划分为X1、X2、X3和X4共4段。X1、X3段为海侵体系域(TST),气候温暖湿润,古盐度较低,水体还原性强,古水深较深;X2、X4段为高水位体系域(HST),气候干燥炎热,古盐度较高,水体还原性弱,古水深较浅。 相似文献
22.
碎屑岩地层普遍具有非均质性。然而,在勘探尺度的油气运聚和成藏研究中,输导层内部成分、结构和物性等方面的非均质性被忽略,致使输导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地层流体和油气运聚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碎屑岩输导层的非均质性受沉积构造控制,在浅层埋藏过程中即已发生明显的差异性成岩作用,其中渗透性岩石被低渗透性隔夹层所分隔,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征。在结构非均质性输导层中,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极不均匀,与传统上物性表现为宏观均质性的输导层模型相差甚远。结构非均质性输导层中的油气总体向上倾方向运移,在原先认为应发生垂直运移的层段运移的油气受隔夹层阻碍,运移路径变得十分复杂,侧向运移则可发生在输导层的上、中、下任意部位,但处于上倾方向的圈闭仍然是油气运移的最终指向和有利目标。在运移途中,油气可在任何地方聚集,其单个油气量较小,但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很广,总量可能远大于处于高点圈闭中的油气藏。结构非均质性输导层中,油气的运移路径和聚集方式与传统认识不同,为油气运聚和成藏过程的认识带来许多启示,勘探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目标选择,洼陷区和斜坡区都可能成为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23.
吐哈盆地马场南中-上三叠统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吐哈盆地马场南地区中-上三叠统储集层的压汞、铸体、扫描电镜、孔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克拉玛依组储集层的孔隙度较高,渗透率较低;其孔隙较小、喉道连通性较好、喉道分选较差、毛管压力曲线无明显平台;孔隙结构总体较好,储集层共分为四类,即高孔-中高渗-中粗喉型、中孔-低渗-中细喉型、中孔-特低渗-细喉型、低孔-特低孔-特低渗-细微喉型,以中孔-低渗-中细喉型储集层为主;影响孔隙结构的因素主要是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和溶蚀作用等。 相似文献
24.
通过深入研究东营凹陷北带盐22块砂砾岩体,探索出一套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可操作的基于沉积动力分析的对比方法。对比岩心及成像测井刻画的沉积剖面与常规测井曲线发现:在测井曲线整体平直的背景上,有2种岩相厚度发育较薄,测井响应明显:代表最大沉积动力的块状巨砾岩相具有高GR、低AC、低CNL的特征,是基准面下降到极低点的沉积响应;代表相对较小沉积动力的平行层理砂岩或砂泥互层相具有(中)高GR、高AC、高CNL的特征,是基准面上升到极高点的沉积响应。以常规测井易识别的岩相"段"代替不易识别的"面"在单井上划分沉积旋回(或基准面旋回);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实现侧向对比,建立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25.
水平井注汽物理模拟实验是模拟油田实际注汽过程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学者针对水平井配汽效果开展了许多实验研究,但现阶段缺少水平井配汽结构影响配汽效果的相关研究。通过构建三维实验模型,设计注汽井配汽结构,开展了不同配汽结构下的三维注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汽结构对配汽效果影响较大,其中割缝管柱实验配汽效果最差,注汽井附近储层发生汽窜的时间较早;均匀开孔管柱和趾端附近射孔加密管柱实验储层发生汽窜的时间较晚,储层动用范围更广;进行趾端附近配汽实验时,随着配汽量增大,会造成蒸汽回流;当配汽孔沿水平井方向均匀分布时,虽然在注汽前期可以较为均匀地分配蒸汽,但随着注汽量增大,蒸汽会优先从水平井跟端分配,跟端配汽量始终最多;当调整注汽井前、后配汽孔分布密度时,可有效改变水平井前、后的配汽量,并优化配汽效果。模拟实验可以为油田注汽井配汽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达到有效提高配汽效果和均匀动用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6.
探索复杂环境下动态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生命周期优化模型与优化方法,对由此引出的理论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首先突破传统静态网络模型在刻画事件能力的局限性,通过时间轴扩展的方式,将静态模型扩展成动态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网络流理论,对动态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生命周期优化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最后,引入Linear Programming计算方法,对优化方程进行求解,突破此问题在计算复杂度方面的制约,创建了一种新型的路由调度优化算法. 相似文献
27.
在计算机信息集成中,零件设计结束后,实现零件模型尺寸的快速反馈更新,形成新的设计方案,是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的有效途径.讨论的方法基于三维CAD软件Prn/Engineer,利用模型中尺寸标识id唯一的特点,通过加栽Pro/E的二次开发应用程序,建立几何模型特征与尺寸jd之间的映射.利用这种映射关系,再读取零件详细设计后的尺寸数据,由id关联驱动模型尺寸,实现了零件设计时从初始几何模型到最终模型的自动更新.本方法与参数化驱动的方法相比较,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对模型的适应性强,能够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28.
根据沉积补偿原理,提出地层厚度系数研究构造运动的方法,并分析了其研究步骤及适用范围.依据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关键层位地层厚度发育特征,利用沉积厚度法研究其构造活动,指出了影响整个凹陷沉积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结果表明:查干凹陷从巴二期,经苏一至苏二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发生改变,显示出明显呈北西-南东向的"跷跷板"构造运动.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查干凹陷构造演化,认为:白垩纪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拗陷阶段和反转阶段,为查干凹陷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为提高低成本惯性测量单元(int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阵列的行人航位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 PDR)定位精度,首次提出了采用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实现低成本IMU阵列数据融合的算法,通过将自主设计的IMU阵列和高精度IMU同步运动来获得IMU阵列的测量数据(包括三轴加速度和三轴角速度)和高精度IMU的测量数据,以高精度IMU的测量数据作为标签,利用MLP将IMU阵列的测量数据融合,预测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和角速度,并用定位算法进行验证。在定位实验中,使用MLP融合后的预测数据的PDR定位精度比使用单个IMU测量数据的PDR定位精度提高了33.9%;比使用简单平均处理的IMU阵列测量数据的PDR定位精度提高了20.8%;比使用最小二乘法融合的IMU阵列测量数据的PDR定位精度提高了11.6%,证明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0.
针对数控系统在高速加工过程中由于速度或加速度曲线不平滑导致惯性振动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高速、高精加工的新型拐角运动学平滑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拐角附近的进给参数和跳度限制加速度曲线来精确计算进给运动在拐角处的最大转接速度和持续时间,生成可以精确控制拐角轮廓误差的光顺轮廓轨迹;该轮廓轨迹所组成的刀具路径可达到G3连续,加速度曲线可达到G1连续,实现在拐角处不间断进给运动,显著减少惯性振动和进给冲击.在Windows7系统(2 GHz,i5处理器)下,RTX8.0控制的X-Y实验平台中对比Bézier曲线插补算法,该算法在加工414.2 mm长的刀具路径时,拐角转接运动的持续时间减少近30%,在减少加工时间和提高加工质量方面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