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篇
电工技术   2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69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2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氯化铁盐([Bmim]FeCl4)中用油胺还原AuCl3制备了2种金纳米材料,研究了产物的形貌特征,考察了所制纳米材料催化NaBH4还原对硝基苯酚制备对胺基苯酚的性能.结果表明,产物形貌主要由[Bmim]FeCl4/油胺摩尔比决定,比值从0.5增至2,金纳米材料从枝状结构转变成花状结构,长径比约为10的棒变为径向长度200nm的片层;枝状纳米颗粒比花状纳米颗粒的催化性能好.  相似文献   
72.
以Aspen Plus为模拟工具,选择反应平衡模型,应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建立了Shell粉煤气化模型及Texaco水煤浆气化模型,运用灵敏度分析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对气化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Shell气化工艺,蒸汽煤比和氧煤比是影响Shell气化炉的出口组成的主要因素,当蒸汽煤质量比为0.08~0.11,氧煤质量比为0.8~0.9时进行气化较为合适;对于Texaco气化工艺,水煤浆浓度和氧煤比是影响Texaco气化炉的出口组成的主要因素,当水煤浆浓度在65%(wt)左右,氧煤质量比为0.95~1.05时进行气化较为合适.通过对两种气化工艺的对比与分析,为IGCC、煤气化等过程的气化工艺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3.
根据分子结构中结构基团个数少于或等于原子个数的规律,提出了基于结构族概念识别分子的 SGM 方法(Structural groups-based method),发展了新的分子识别工具--连通识别符(Connectivity ID)。连通识别符可以有效地提取分子特征,也可以容易地进行识别同分异构体分子。实例研究表明,SGM 方法是有效的分子识别工具。  相似文献   
74.
使用自研的微颗粒实时在线监测仪对微颗粒在液相中的悬浮和沉降过程进行了在线定量测量研究。首先,通过与商用离线仪器Multisizer 4e的对比验证了自研的微颗粒监测仪实时、在线测量的可靠性。然后,选用了标准物质乳胶微球、Al2O3和 ZrO2三种密度不同的百微米量级的微颗粒,对磁力搅拌器中稳定转速下的悬浮特性以及搅拌停止后颗粒的重力沉降过程进行实时在线观测,得到了这两种情形下测量点的颗粒浓度和粒度分布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搅拌速度超过临界悬浮转速,搅拌容器中的Al2O3颗粒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均匀分布状态,呈现出一定的浓度和粒度分布。在重力沉降的瞬变过程中,固体颗粒的粒径和密度在固液两相分离的过程中有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首先概述了再生纤维素纤维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以天然纤维素为原料的黏胶纤维、Lyocell纤维和离子液体纤维(Ioncell)及其技术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这三种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性能、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并比较了其生产工艺,包括纺丝原液的制备、纺丝工艺、溶剂回收等。与黏胶纤维相比,Lyocell 纤维和Ioncell纤维在溶解纤维素及干喷湿纺纺丝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对该类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如纺丝原液的连续制备和溶剂的高效回收进行了分析。与Lyocell纤维使用的NMMO溶剂相比,Ioncell纤维使用的离子液体具有离子液体可设计等优点,可根据纤维素原料的不同来源,设计合成对纤维素具有更好的溶解能力而无降解特征且环境友好的离子液体溶剂,同时对温度、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为发展新一代纤维素绿色制造技术提供了新途径。另外,对Ioncell纤维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未来拟开展的重点研究方向和拟解决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76.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稳态自增湿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英  周勤文  张香平 《化工学报》2014,65(5):1893-1899
增湿及水管理系统使得燃料电池系统结构复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自增湿操作在实用化方面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提高PEMFC自增湿性能的关键在于对生成水的有效管理,保证质子交换膜的良好水合。实践证实采用自增湿膜电极组件是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建立催化层中增加保水层的水传递平衡模型预测膜中水的分布,考察自增湿操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数值分析表明:只有低于50 mm(如Nafion112)的薄膜能满足电池自增湿膜水合的要求。保证膜水合性能和电池操作稳定性的电池温度为60℃,操作压力为0.15 MPa,阴极气体过量系数可以增大到1.8。在上述操作条件下,电池自增湿性能与饱和增湿有可比性,与饱和增湿最佳条件有差距。因此PEMFC自增湿性能在综合考虑降低成本和费用,简化结构和操作时具有可行性,但不能替代增湿操作。  相似文献   
77.
提出以离子液体为第三组分的丁二烯抽提新工艺,通过考察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对C4组分在复合萃取剂中相对挥发度的影响,并结合量化计算的方法,研究了该工艺中萃取剂和第三组分与C4组分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优选出适用于该工艺的离子液体添加剂[Emim][PF6]。另外研究了该离子液体在工业条件下对C4组分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改进前后的工艺进行全流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现有乙腈法相比,离子液体的加入有利于提高C4在新型萃取剂中的相对挥发度,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含离子液体的新工艺可使能耗降低约6.62%,乙腈消耗量降低约24%,而且离子液体能够回收利用,回收率高达98%(质量分数)以上,因此基于离子液体的乙腈法抽提丁二烯新技术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
An ionic liquid system of [Bmim]X/[Bmim]OH (X Cl, BF4, and PF6,) was developed for the hydrolysis of ethylene carbonate to ethylene glycol.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such as the variety of ionic liquids, molar ratio of [Bmim]X to [Bmim]OH, amount of ionic liquid, molar ratio of water to ethylene carbonate, reaction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reaction time, were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Excellent yield (>93%) and high selectivity (99.5%) of ethylene glycol were achieved. Und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ionic liquid system could be reused at least five times and the selectivity of ethylene glycol remained higher than 99.5%.  相似文献   
79.
基于离子液体的燃料油萃取脱硫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咪唑类离子液体作为萃取脱硫剂,在正戊烷和甲苯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噻吩构成油品模拟体系. 采用正交实验,系统考察了单级萃取中温度、时间、剂油比以及离子液体碳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脱硫条件:温度约40℃,反应时间约50 min,剂油比为1:1,侧链碳数为10. 回归得到了模拟油品中脱除噻吩的萃取动力学方程. 该研究为基于离子液体的燃料油脱硫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0.
Solubilities and conductivities of anhydrous AlCl3 in six kinds of ionic liquids (ILs) were measured. Among the six kinds of ILs [bmim]Cl, [bmim]Br, [bmim]BF4, [bmim]PF6, [emim][EtSO4] and [bmim][HSO4], anhydrous AlCl3 could be dissolved in the first five kinds but was hardly dissolved in [bmim][HSO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minal solubilities of AlCl3 in ILs increased in the order of [bmim][HSO4] < [bmim]PF6 < [emim][EtSO4] < [bmim]BF4 < [bmim]Cl < [bmim]Br. Conductivities of the AlCl3/ILs systems depended apparently on the nominal molar ratio of AlCl3 to ILs. The conductivities of AlCl3/[bmim]Cl, AlCl3/[bmim]Br and AlCl3/[bmim]PF6 systems had a similar tendency as a function of the nominal molar ratio, that is, as the molar ratio was increased, conductivities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maximum conductivity obtained at approximately 0.9:1, 1.0:1 and 0.5:1, respectively. Conductivities of the AlCl3/[bmim]BF4 exhibited a dentate change and decreased with the molar ratio of AlCl3 to [bmim]BF4 increasing in general.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anhydrous AlCl3 amount in [emim][EtSO4], conductivity of AlCl3/[emim][EtSO4] monotonically decreased. AlCl3/[bmim]Cl system was chosen as the electrolyte for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Al.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dense, adherent and homogeneous Al coatings could be electrodeposited on stainless steel by means of constant potential technique and the surface coverage was quit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