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电工技术   215篇
综合类   3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2篇
水利工程   14篇
无线电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现有的故障定位方法基于局部波头故障特征,存在微弱故障(过零点附近故障、高阻接地故障)和母线出口处故障定位失败的技术瓶颈。为此,论文提出一种基于行波全景特征深度挖掘的单端故障定位方法。首先,基于时频域行波全景波形,理论和仿真论证了时域各次波头到达时序能反映不同故障区段,各次波头频率分布能反映故障位置,定性分析了行波全景波形与故障位置一一对应的映射机理,论证了行波全景波形唯一性理论;然后,以时频域故障全景波形为输入特征量,利用轻量级LeNet-5模型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CNN),并采用3×3小尺寸卷积核挖掘全景波形故障特征,建立全景波形特征量与故障距离的映射关系,实现精确故障定位;最后,利用激活热力图可视化技术展现CNN各卷积通道挖掘全景波形故障敏感特征,有力论证了所提方法具有强适应性的内在原因。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特别是针对微弱故障和母线出口处故障具有较强的算法适应性,故障定位平均绝对误差为99.855 m。  相似文献   
22.
基于整个输电网的电压行波故障定位算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双端电压行波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整个输电网的行波故障定位算法,该算法在某一条线路故障后每个变电站均记录电压行波到达该站的时间,然后由主站根据整个输电网中各变电站所有的时间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和容错分析,从而在某一台定位装置故障、启动失灵或时间记录错误后仍能进行精确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和很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23.
为解决扩大单元接线发电机的选择性问题,分析了定子单相接地故障前后发电机对地泄漏电流的变化特征:非故障发电机对地泄漏电流相位滞后零序电压90°;而故障发电机对地泄漏电流超前零序电压0°~90°。通过比较各发电机对地泄漏电流的方向判断单相接地点是否在本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方案能可靠地识别出发电机内、外部的定子接地故障,判断故障发电机,对判断发电机机端出线侧定子接地故障有很高的可靠性;该方案构成原理较简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
针对风电场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有功损耗/无功灵敏度法来确定无功补偿点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选择灵敏系数大的节点作为无功补偿节点,最大程度地降低风电场有功损耗。首先由Greedy算法得到问题的初始解,然后通过迭代求解,使得有功损耗最低。最后在一实际风电场上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25.
26.
为避免电网故障行波定位方法中环网的复杂解网运算,提出了一种基于Dijkstra算法的电网故障行波定位新方法。该方法在电网中某条输电线路故障后,在所有变电站检测记录初始行波到达时间。然后,利用Dijkstra算法计算最短路径,建立最短路径距离矩阵,并利用最短路径矩阵和初始行波到达时间计算故障距离,建立故障距离矩阵。最后,对故障距离矩阵中的元素进行有效性识别,并综合所有有效故障距离得到精确的故障点位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复杂环网的解网运算,可有效提高网络定位的可靠性与准确度。  相似文献   
27.
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信号微弱且易受噪声干扰,准确选线和故障定位困难。为此,提出一种基于配电网同步相量测量装置(D-PMU)的故障选线和定位新方法。研制了D-PMU功能扩展模块——行波故障采集模块;搭建了配电网故障选线和定位系统;依据全网波头时差构建故障前、后时间特征矩阵,并引入最小二乘法模型以消除行波波头到达时刻标定误差。通过分析得出故障前、后时间特征矩阵中元素的变化规律,实现配电网故障选线和精确定位。仿真分析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D-PMU现场运行稳定,所提方法不受线路参数和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且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28.
为解决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网对地参数测量过程中互感器内阻抗及消谐电阻导致的测量误差以及无法直接测量对地泄漏电导的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双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网对地参数实时测量新技术,采用双电压互感器:在配电网零序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侧注入特征频率电流信号,信号注入单元等效为恒流源;同时在另一开口三角侧空载的零序电压互感器测量返回的该特征频率电压信号,利用双电压互感器构成特征信号的循环回路,实现对地电容与对地泄漏电导的实时测量。在特征信号回路中,电流注入与电压测量单元直接作用于对地参数支路,利用特征频率信号流通回路的阻抗分布特性,从原理上消除测量等效电路中互感器内阻抗引起的测量误差,以及消谐电阻对参数测量的影响,大幅提高了配电网对地参数测量的精度。在PSCAD/EMTDC仿真环境及长沙市某变电站10 kV侧对提出的对地参数实时测量技术进行仿真分析与工程现场实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测量精度高,且参数测量过程具有安全、简便、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9.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暂态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系统暂态保护采用故障产生的高频信号检测故障,具有动作速度快,且不受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等优点.但其保护原理很难用解析式表达,不易进行精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宜于对难以表述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为暂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介绍了暂态保护近期进展,分析了人工智能的特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暂态保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
基于整个输电网GPS行波故障定位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输电线路行波故障定位具有很高的精度,但需要高速A/D采集,大量数据存储,复杂的行波波头辨识,且对发展性故障,近距离故障的测量处理比较困难。提出采用专用行波波头检测传感器,高精度的GPS时钟及存储行波波头时刻的高效存取方法,设计了行波波头记录仪,在每个变电站只需安装一台记录仪,与调度通信,构成输电网GPS行波测量网络,直接测量故障行波波头到达各个变电站的准确时刻,由调度进行故障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