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篇 |
综合类 | 4篇 |
化学工业 | 3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能源动力 | 10篇 |
轻工业 | 127篇 |
石油天然气 | 5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冶金工业 | 7篇 |
自动化技术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胶州湾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鲜牡蛎的细菌菌相及在-20℃冻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生鲜牡蛎的初始菌相比较复杂,从生鲜牡蛎中分离到的85株细菌分别属于14个属(科),其中Pseudomonas和Vibrionaceae为优势菌,比例分别为22.4%和20.0%。冻藏过程中,各属(科)细菌的数量都呈下降趋势,Flavobacterium、Staphylococcus、Micrococcus、Lactococcus和Lactobacillus由于其较强的耐冻性,成为牡蛎冻藏过程中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实验研究了4种鲍鱼样品在高温处理后的品质变化,优化热加工工艺。以鲜活鲍鱼、冻鲜鲍鱼、鲜煮鲍鱼和冻煮鲍鱼为原料,研究100~130℃加热温度下,样品的蒸煮损失、色泽和弹性随时间的变化及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加热时间内,蒸煮损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同一加热温度下,在初期损失较快,到后期开始趋于平稳,其中鲜煮鲍鱼的蒸煮损失最小,冻煮鲍鱼次之。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肉色的变化越大(ΔE),而冻鲜鲍鱼的色泽变化最为显著。弹性随加热时间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除了冻鲜鲍鱼在110℃加热30 min时弹性最大,其余3种鲍鱼的最佳加热条件是100℃,30 min。总体而言,鲍鱼在热加工过程中,应避免温度过高和时间过长,在选择加工原料时,鲜煮和冻煮鲍鱼加工后的品质显著优于鲜活和冻鲜鲍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从不同海洋源肽粉的特征分子组成出发,建立其快速分类鉴别模型。方法 以牡蛎肽粉 (oyster peptide powder, OPP)、海参肽粉 (sea cucumber peptide powder, SCPP)、南极磷虾肽粉 (Antarctic krill peptide powder, AKPP) 和鱼皮胶原肽粉 (fish skin collagen peptide powder, FSCPP) 4种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源肽粉为研究对象,基于单糖分子组成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 等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对肽粉进行快速分类鉴别。结果 基于总糖和单糖分子组成的PCA模型可以实现四类海洋源肽粉的分类鉴别;基于红外光谱的OPLS-DA模型能够对四类肽粉进行有效分类鉴别,1209~976 cm-1、1853~1309 cm-1和3545~2700 cm-1是对分类具有显著贡献作用的红外波段。此外,将红外光谱与总糖及单糖组成数据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OPLS-DA模型的分类效果。结论 快速分类鉴别模型可为肽粉的质量控制和掺假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本研究以九种青岛市售贝类样品为研究对象,并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碰撞/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CRC-ICP-MS)测定总砷及砷形态化合物的含量,并对其食用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样品采用超声提取(0.15 mol/L HNO3),优化后的色谱条件(50 mmol/L(NH4)2CO3,pH=9.5)进行色谱分离,并采用碰撞/反应池中O2反应模式进行检测。6种砷形态化合物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检出限为0.009~0.028 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3.6%~8.3%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1.2%~106.2%。实验表明,青岛市售贝类样品中的砷元素主要以无毒性的AsB的形式存在,无机砷含量符合国标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7.
为了确定即食鱼糜制品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稳定性,本文研究了120℃高温杀菌的鱼糜制品在不同温度下贮藏的品质变化。样品分为两组,分别在4℃和30℃下进行贮藏,每隔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破断力、破断距离、质构、持水力、白度、扫描电镜和脂肪氧化等指标,探究鱼糜制品的品质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实验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鱼糜制品的硬度、破断力略微上升,但是弹性、内聚性和破断距离等指标没有显著变化,持水力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大而减少。白度值在4℃贮藏过程中略微增大,但在30℃时相对平缓。从微观结构来看,鱼糜制品的三维网络凝胶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纤维骨架变细且断裂成小段,4℃时的网络结构较30℃相对有序和稳定。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随贮藏时间的变化都呈现上升趋势,4℃下的增长比较平缓,脂肪氧化和产品腐败程度轻微。因此,低温贮藏过程中,鱼糜制品的品质趋于稳定,能有效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108.
为建立李斯特氏菌属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英诺克李斯特氏菌3种菌的傅立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数据库及FT-IT分类鉴定方法,作者应用FT-IR技术对3种李斯特氏菌进行指纹图谱数据采集,建立了3种李斯特氏菌的标准FT-IR导数谱数据库,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分级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两种聚类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两种聚类模型均可成功将3种李斯特氏菌进行区分,FT-IR光谱数据库可用于FT-IR技术对3种可疑李斯特氏菌进行鉴定。FT-IR分析方法简便、快速、易操作,结果重现性好,是一种区分3种李斯特氏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对从进口鸡翼中分离的菌株F7-10进行种属鉴定,并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分析其液态培养代谢的挥发性产物。方法通过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 RNA基因和prf A基因PCR扩增测序鉴定分离菌株,通过HS-GC-MS分析分离菌株F7-10代谢的挥发性产物,并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ATCC 13932、格氏李斯特菌ATCC 700545和英诺克李斯特菌ATCC 33090的代谢挥发性产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菌株F7-10为革兰氏阳性菌,生理生化特征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相似性为98%,协同溶血实验在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接种端溶血增强;16S r RNA基因序列与单增李斯特菌标准菌株的相似性为99%,prf A基因特异性扩增出现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菌株F7-10在营养肉汤中代谢的挥发性产物主要有乙醇、3-羟基-2-丁酮、乙酸、丁酸、3-甲基戊酸、十二醇等,与单增李斯特菌标准菌株的代谢挥发性产物种类相似,但含量有差别。结论进口鸡翼中分离的菌株F7-10鉴定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该菌产生的挥发性产物可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