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9篇
能源动力   51篇
水利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摘要】 目的 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为基底动脉闭塞(闭塞累及基底动脉)。记录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2%)成功开通, 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发生率14.3%:1例术中导丝通过时出现动脉夹层,手术终止,未成功再通;1例再通术后急性闭塞,尽管成功再通,但病情无缓解,术后3个月死于系统性并发症;1例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及时球囊扩张再通,无新发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中,椎动脉组1例(1/12,8.3%),基底动脉组2例(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53)。结论 腔内支架再通术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但较高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杂的手术操作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利用3D-DSA确定影响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解剖因素,并应用一种简单的评分系统预测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难度。方法1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检查共发现129枚颅内动脉瘤,择期行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2D-DSA评价栓塞程度。根据3D-DSA图像测量并分析与动脉瘤相关的解剖参数:瘤腔的最大直径,瘤颈大小,圆顶瘤颈比和动脉瘤形状。分析每个参数对动脉瘤栓塞结果的影响,确定影响动脉瘤完全栓塞的解剖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应用一种评分系统预测动脉瘤完全栓塞的难度。最后,分析评价这种评分标准与动脉瘤栓塞程度的相关性。结果3个解剖学因素影响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瘤颈部尺寸(P=0.02)、动脉瘤形状(P<0.01)和圆顶与瘤颈比(P=0.04)。根据3个解剖参数制定的栓塞难度评分标准与动脉瘤的栓塞程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颅内动脉瘤的解剖因素如瘤颈尺寸、动脉瘤形状、圆顶与瘤颈比与其初次栓塞程度相关;3D-DSA设计的难度评分系统能为颅内动脉瘤的最初栓塞结果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3.
夹杂聚集—铝合金净化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铝合金熔体各种净化机制对夹杂尺寸的依赖性入手,指出夹杂物聚集长大对熔体净化具有重要意义,得出如何有效促使夹杂聚集长大是今后铝合金熔体净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4.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介入“河南模式”下开展医护协同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2014年4月,通过护理岗位层级设置和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各班次流程,划分医护责任小组,强化医护培训,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与实施前半年即2013年5-10月的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对比。结果 实施前后的医疗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护彼此工作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 。结论 介入病房在多学科联合诊治的基础上,配合医护协同服务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主动性,提高医护配合默契度,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丰富护理工作内涵,促进护理专业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35.
【摘要】 目的 报道介入治疗Klippel- Trenaunay 综合征(KTS)伴脊髓动-静脉瘘、蛛网膜下腔出血1 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介入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1 例女性儿童患者,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KTS伴脊髓动-静脉瘘、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明确后行脊髓动-静脉瘘栓塞术。结果 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KTS伴脊髓动-静脉瘘、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创、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6.
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 结果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 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圈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架植入作为补救性措施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大脑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8 h内并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其它再通术式(静脉溶栓、动脉溶栓、Penumbra装置吸栓、Solitaire支架取栓)未果。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价血管再通,记录围手术期出血及梗死并发症。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预后指标。结果 13例接受补救性治疗患者共植入支架16枚,支架植入前采用Solitaire可回收支架取栓10例,Penumbra装置吸栓3例,经静脉尿激酶溶栓1例,经动脉尿激酶溶栓1例。12例(92.3%)患者闭塞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TICI≥2B/3)。NIHSS评分由术前平均(16.15±5.81)分改善为术后1周平均(8.08±5.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7例(53.8%)预后良好(mRS≤2),2例死亡。术后发生颅内出血2例,手术相关栓塞3例。结论 颅内支架植入术作为不同组合药物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补救性措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8.
铝熔体中夹杂物形状与取向对其电磁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电磁场作用下铝熔体中任意形状与取向夹杂的受力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形状与取向的夹杂均仅受到一个与熔体所受电磁力方向相反的斥力作用;电磁斥力的大小不仅与夹杂的形状有关,还受其取向的影响;当夹杂的形状奇异程度愈大时,取向对电磁斥力的影响也愈大;当夹杂在磁场方向的主轴长度较大,并且在电磁力方向的主轴长度较小时,夹杂所受电磁斥力不显著。  相似文献   
39.
40.
【摘要】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例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均经临床、CT、MRI检查和病理活检后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先在DSA下行PTCD,1周后在CT下行胰腺癌病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统计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肿瘤大小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个月后23例患者黄疸均现减退,血清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1);临床表现明显疼痛的19例患者中8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8例患者部分缓解,3例无效,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4.2%。2个月后CT复查,实体肿瘤2例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4例无变化,5例疾病进展。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与手术相关重症胰腺炎、胰漏、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安全、有效,能够短时间内改善黄疸症状,控制肿瘤生长,并且具有较好的姑息性止痛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